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临凤阙 > 临凤阙 第140节

临凤阙 第140节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临凤阙!

“不管男女,我都喜欢!”萧欥毫不犹豫地道,一点也不用思考。

“油嘴滑舌。”元非晚没忍住笑起来。不得不说这答案也在她意料之中,因为看萧欥对前太子和太华长公主的态度区别就能知道。

所以这事儿唯一的问题,就在于她必须努力地往肚子里塞吃的?

但话再说回来,为了自己的孩子,忍那些补品又算什么呢?

☆、145第 145 章

皇后有喜的消息在上午时只是小范围传播,到了下午,立时变成了人尽皆知。速度之快,甚至盖过了秦王江王等人落马的新闻——

“这么快?算算时间,难道是成亲一个月就怀上了?”

这效率,真是杠杠滴!

也有人关心不久以后的事情。“若是个男孩,那咱们大盛就要有新的太子了!”

这效率,还是杠杠滴!

剩下的少部分人才在关注吐蕃以及秦王等人。“那种腌臜手段也能拿出来,怕是确实活得不耐烦了!”

……好吧,这时候用杠杠滴大概已经不足以形容萧欥的效率。用个相对通俗的形容,差不多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那种心境了!

手中握有实际兵权的太子都倒台了,而且倒得干净利落;所以在衡量太子与秦王的实力差距之后,没人认为秦王一派还能有什么机会。尤其太上皇已经放了权,直接让皇帝处理……

啧啧,那处理程度肯定要比太子严格啊!

另外,秦王一派还和吐蕃人沾上了关系。以吐蕃大盛交界处的混乱程度,和吐蕃搭上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太上皇亲口说的“里通外国”。

人家太子好歹是窝里反呢,你竟然更敢做,连带着外邦人一起造反?这果真是不想活了呀!

所以,接下来几天的朝堂上,关于吐蕃和秦王等人处置的讨论完全是一边倒,毫无争议——

阿诗那社尔没什么可说的。他试图对皇帝不利,算犯上之逆,判斩首示众。

作为幕后黑手,萧旭、萧晨、阴秋乃至阴秀都有责任。两个亲王被褫夺爵位官职,贬为庶人,再判个财产充公及流放三千里;两个官员也同样,还连带着阴氏一族都受了灾。

至于阴太妃,她设计了泰王妃以及皇后,后宫自然是呆不下去了。考虑到她在宫里呆了多年,故而直接发配掖庭宫做洗衣宫女。

这对阴太妃来说,可不是什么恩典。她一向骄横跋扈,这会儿让她在掖庭宫打杂,日子会过得比发配西北还悲剧——

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她之前仗势欺人,现在就反过来被其他人报复回来了呗!

元非晚知道这些后,没什么太大反应。萧欥对敌人心狠手辣,她又不是第一天知道。而且话说回来,她非常欣赏这种作风——

“对敌人的残忍就是对自己的仁慈,”她懒懒地下了个结论,“那本宫还是希望对自己好点。”

不管是水碧还是谷蓝,都觉得这话实在太对了。谁没事儿上赶着去做圣母啊?仔细回头还要被反咬一口!自然是能处理得多干净就处理得多干净了!

“娘娘,左右这事儿不用您操心,您就多休息一会儿罢。”水碧进言道。因为没有第一时间给元非晚找太医来,她和谷蓝都被萧欥一通说,现在只能愈发严格地监督元非晚。

元非晚也知道这个,实在哭笑不得。“别管陛下,他紧张过头了。”她安慰了自家婢子过于紧绷的神经,“要有下次,本宫替你们出头,嗯?”

“那可别,娘娘!”谷蓝赶忙道,“那确实是婢子们的疏忽,陛下说得没错!”她现在早就不是之前的那个乡野村姑了;主子说的话一定是对的,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她怎么会不知道呢?“娘娘您有所疏漏,婢子们本该提醒的!”

“就是,谷蓝说得太对了!”水碧也表示万分赞同。

瞧这一股脑儿往自己身上揽的阵势,元非晚实在没什么话可说。和两个死心眼儿的婢女争执这个话题没多大意义,她果断转移了话题:“既然前朝已经处理完了,那后宫里,有什么确定的消息吗?”

虽说元非晚问的是后宫,但从最近发生的事情来看,毫无疑问只能指一件事,就是泰王府。

“听说,泰王殿下清醒以后,和燕太妃大吵了一场,好像彻底闹崩了。”谷蓝小声道。她觉得这事儿无论原因还是结果都实在尴尬,简直忍不住要替燕太妃和太后没脸一把。

元非晚点点头。“想也知道,泰王不敢去和太后较劲儿。”

萧旸是个窝里横的典型,结果燕太妃就只能把锅全背了;就算事实上这主意是太后先提出来的,也没用。

而且太上皇也对此事下了定义,就俩词,“荒唐”以及“糊涂”。考虑到太后和燕太妃都已经在太上皇那里吃了一通排头,再加上萧旸的反应,搞不好燕太妃才是这件事里最大的受害者。

“泰王妃那里怎么说?”想了想,元非晚又问。

“娘娘,您这可问到点子上了!”谷蓝立时有些兴奋,八卦的那种,“听说泰王妃醒了以后没说什么,但回泰王府没几天,就收拾东西搬回了魏王府!”

“啊……”元非晚有一点诧异,又有种“早该如此”的感觉。没错,和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纠缠,根本是和自己过不去嘛!要过好日子,换一个丈夫不就得了?

“这些可有好戏瞧了。”水碧补充说明,“燕太妃那里头疼得要命,都不知道该怎么处置了。”

元非晚乐得作壁上观。“看起来,还是必须劳动母后。”

不是她幸灾乐祸,而是以她现在的情况,就算她想管,萧欥也绝不会让她沾这烂摊子!更何况萧旸那点小心思,萧欥再清楚不过?

两个婢子一起猛点头。她们主子怀孕了呢,最该做的是好好养胎;那些乌七八糟的事情,就交给闲得发慌的太后处置吧!太后不是爱管事么?这一下正好两全其美!

这些事情加在一起,很是兵荒马乱了一阵子。虽然阴氏没有李氏势大,但也是朝中不可小觑的势力;如今跟在李氏后头被扳倒,留下的官员缺口就更大了。

等情势差不多安定下来,萧欥把他该处理的都处理了,目光就转到这个问题上——若是再不找点新人来递补,国家机器都要运转不动了啊!

这也正是魏群玉要上的折子内容。“……朝中人才缺乏,理应早日填补,陛下。”

萧欥完全同意。“朕深以为然。诸位爱卿,对此有什么意见?”

太极殿上立刻热闹起来。因为惯性思维,大多数官员想出的主意还是推举,依靠裙带关系的那种。另一个原因则是,若是采用这种方式,把自己的人、或者和自己关系好的人推上去,对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

换句话来说,旧的关系网分崩离析,留下的权力真空就像一块大蛋糕,谁都想分一块儿。

然而,别说萧欥不中意,就连魏群玉也不中意。在萧欥再次询问他的意见时,他毫不犹豫地表示了反对:“臣以为,有李氏和阴氏这样的前车之鉴在前,就应当改变方法,不可守旧。”

众臣即刻噤声。就算他们心里不赞同,也不得不噤声。因为,若是他们跳出来反驳,岂不是正说明了他们的心思就和广结朋党的李氏及阴氏有类似之处吗?

“那魏太傅的意思是……”有大臣斗胆问了一句。

“赶着时间,补一次秋试。”魏群玉道,根本无视其他人此即彼伏的吸气声,“在全大盛范围里征集青年才俊,为国效力!”

这下子,根本没人能反驳他,心里刚冒出来的小九九只得迅速退散——确实,任人唯贤,这才是公正!

“魏太傅所言甚是,臣附议。”第一个表示赞同的是郑珣毓。他赞成是肯定的,因为他早就烦死那些有事没事往他家跟前凑的关系户了;若是用一场公开的考试排好序,那他任命官员来不是简单得多?

“臣同样附议。”

“臣也附议。”

不一会儿,几乎所有清流都表了态。而元光耀和顾东隅这两个本身就靠科考脱颖而出的大臣,更是再赞同不过:“十年寒窗苦,在国家栋梁的选拔里却一定会输给有家室的纨绔,这确实不利于大盛的未来!”

萧欥全都听了。等这一拨人话都说完,他又再等了一会儿。确定没有大臣想要继续后,他才开口道:“众位爱卿所言,甚是为大盛着想,如此再好不过。这加一场秋试之法,确是最好的。周爱卿,你以为呢?”

负责科考的礼部尚书周雅靖急忙出列。皇帝都说好了,他可能说不好吗?更何况,他也确实挑不出毛病?“陛下为天下着想、殚精竭虑,臣一定尽力而为,好为陛下分忧。”

这么识相,萧欥很是满意。“那就这么定了。此次秋试在正科之外,又恰逢皇后有喜,便命名为恩科罢!”

推恩天下,是为恩科!

众臣心里都有些震惊。但最让他们惊讶的不是恩科,而是皇帝一定要用皇后有喜的由头来加这个恩科……这么说起来,难道皇后之前已经和皇帝说过了恩科这个方法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暂时没人能确定。但他们至少能确定一点,就是萧欥的态度摆明了是要让天下士子都感谢皇后——

这是何等惊人的荣宠啊!

☆、146第 146 章

秦王、江王以及他们背后的阴氏倒台,在朝野之中自然造成了极大的震动。可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才不管上头有几个亲王,更重要的是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所以很显然,相比于对秦王残党的清查,他们更关心恩科——

“老夫活了这么大岁数,头一回听说恩科!”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丈感慨地道。

“瞧您这话说的……难道您家孙子不正在书院读着吗?”旁人故意取笑他。

老头立时吹胡子瞪眼起来。“老夫只是说这事儿头一回听说,又没说不好!”

一听这话题,边上有个商贩模样的也加入了进来。“可不?那是大大的好啊!本来正科三年一次,每次只有几十个人能上榜,那也太难了!”

“谁说不是呢?这次情况特殊,又加恩科……能赶上的可一定得参加,没有比这次更好的机会了!”

茶馆里顿时一片附和之声。

大盛朝的公务员待遇非常好,一般小老百姓都趋之若鹜;更别提这次恩科的录取率显然要比往常的正科高不少,确实是能参加就不要错过。以及,若是皇帝以后打算在官员委任上逐渐用科举来代替推举的话,那就更好了!

“还不是圣人隆恩?”忽而有人说了这么一句,立时赢得了众人的赞同。“虽说我大字不识一个,但就算隔壁家孩子中了,这乡里乡亲的,说出去我也脸上有光啊!”

“就是!这种好事,以前想都不要想!”又有人道,“不过我还听说,恩科好像是皇后娘娘的主意?”

“不管是谁,咱们都落了好处啊!”老丈说出了众人的心声。“不管老夫的孙子能不能高中,老夫都要去庙里给陛下和娘娘祈福,让上苍保佑他们寿与天齐!”能让他们过得更好的皇帝,当然是活得越久越好了!

毫无疑问,如果大盛有民意调查这种东西的话,现在萧欥的民意支持率一定创下了历史新高,妥妥地坐稳了皇帝之位。

处江湖之远的平民没什么异议,再来说居庙堂之高官员的反应。

萧欥刚登基就颁布的三个命令,包括大赦天下、修建宫殿以及立后,此时彻底完成的也就立后这一件。

大赦天下要刑部彻查案卷、再一一安排,自然是一个分批次、逐渐完成的过程;而修建宫殿则需要工部、太府寺、尚书省等部门协同运作,想想就不可能一朝一夕完工。太子和秦王等人闹出的事,又让他们人手短缺、分身乏术,无形中降低了办事效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萧欥这才颁布了推行恩科的新命令。好在主管此事的礼部和吏部没有受到多少波及,可以全力以赴、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把事情做到最好。只不过,恩科还需要地方郡县配合,又是一通忙碌。

如果说这三件事里还有没受到太大影响的实权部门,大概就是兵部和户部。

然而兵部尚书侯玄表已经领了萧欥的暗令,开始部署对吐蕃的军队阵容,也没什么闲工夫。至于户部……张元镇尚书笑眯眯地表示,他这个尚书的位置坐得还挺舒服,所以打算再坐个几年,把养老本挣足了。

总而言之就是,不管是没闲还是没心情,众官员都暂时想不到要去给皇帝找事。

什么?问他们可能会给皇帝找什么事?

见得多了的皇后娘娘表示,她本来以为,她怀孕了,后宫又没有其他女人,那肯定会有大臣去向萧欥进言,让他纳妃什么的。虽说识时务的人比较多,但有人头脑转不过弯来也是正常的啊!

结果,她都等在那里、准备来个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了,下面愣是一点动静也没有,实在是浪费感情。浪费在什么时候都不是件好事,但显然,此事除外!

好在她只在心里想这件事,没说出口。不然,若是给萧欥知道了,一定会非常激动地告诉她,安心养胎、不要想太多——

一,他宠爱夫人是没长眼睛的人都看得出来的事情,谁敢撞枪口?

二,他用皇后有喜的名义推行恩科,民意肯定都向着他们,怎么可能有人在这节骨眼上硬谏他纳妃?

三,若真有这么不识相的人,他有的是办法让他们再也想不到这回事!

元非晚在心里合计了下——

宫殿什么的就不用说了,前后耗费十年八年都是正常的;

彻查卷宗、大赦天下这种事,也够忙个一年半载;

而其他缺人的部门得等秋试完毕招人,新人进来还要培训磨合,小半年就过去了。等踏上正轨,最快也要到年底。再过个年,等明年开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