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皇贵妃这职位 > 皇贵妃这职位 第18节

皇贵妃这职位 第18节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皇贵妃这职位!

“不说就算了。”

胡月如往椅子上一座,顺手拿了阿曛书架上的一本线装孤本随意翻着,秋日的阳光自窗外撒入,有几缕落在胡月如的身上,晃了阿曛的眼。

阿曛只觉得前世的时候,她重生之后不久,才与胡月如有着一些来往,当时的胡月如也是如今这般,喜欢坐在她对面翻书,她抄经书,而陈美姝在一旁认真煮茶,每一盏煮好的茶,陈美姝都会端了过来,颤颤兢兢的请她品尝指点。

上一辈子的人依旧,上一辈子上上辈子留在她心底的伤,也不过是刚刚结了痂而已。那日在琴房,与凤泫遥遥对望了那一眼,她的心思已翻了几翻,在马场又得他所救,这心底的痂便不自觉的揭开了一角,她看到了自己内心的满目苍夷,但早已不知道痛楚了。

中秋假期过后再回到学院上课的时候,学校已由之前的紧张而兴奋的状态转入平静,凤泫和凤漓早已离开回京都,学院里学子们剩下的时光便是谈论这两位尚未婚娶的皇子,学院里甚至为此而分成了两派,一派是竭力支持四皇子凤泫的趸拥,另一派是死死维护五皇子凤漓的花痴。坑岁有血。

胡月如是五皇子一派的,她追着问阿曛选择哪一派,阿曛打死也不说,谁也不选,胡月如不干,一定认为四皇子凤泫在马场舍身救了阿曛,阿曛应该支持四皇子凤泫,生生将阿曛划入了四皇子派。

日子就在这轻松惬意中过去。

转眼到了第二年中秋,胡月如拎了京都盛行的新款走马灯走在街上,遇到了阿曛,瞧见阿曛手里拎的也是走马灯,但阿曛的走马灯可比她的要精致得多了,一看就知跟去年那只小猪灯是同一个师傅的手工。阿曛的走马灯上,绘的画是双蝶戏月,六个面,每一个面上,都有一朵栩栩如生的牡丹,其中一朵白色的牡丹最为耀眼。

☆、44情不知所起

胡月如一看就知道是与去年同一个人送给阿曛的,但她知道打死阿曛也不会说出是谁送的,便只是无比促狭的取笑阿曛了几句。末了,胡月如将自己亲自绣的一枚香囊递给阿曛,“留着做个念想吧。我二哥这次来潞州,是来接我回京都的。”

“怎么想着这么快就要回京都?”

“我也快十二岁了,明年开春,京都女学就开始招新一年的女学子了,我得赶回去准备一下入学考试,况且从这到京都,水路也得走一个来月,等到了京都,年关就近了。”胡月如说着眼泪就下来了,问道:“阿曛,你不参加明年的入学考?”

阿曛道:“我过两年再说吧。在潞州住得挺好,况且煦哥儿要再过两年才能参加太学的入学考,我想等煦哥儿长大一些再回京都。”

“过两年你只能插班了,还得托关系才能进去的。虽说你们简府的秀山学院是凤煌最出名的学府,但你不是想着进女学的么?”

“过两年吧,等我。”阿曛道。想着胡月如要走,又问道:“你何时动身?”

“后日。”

“那你一路保重。”

次日,阿曛让琳琅跑了一趟胡月如外祖母家,将自己连夜给胡月如缝制的一副小羊皮面子的手套给胡月如送了过去。

与胡月如在潞州,从八岁认识,到十二岁,整整四年的时光,她早已忘了前尘往事,只记得这同窗相处四年的情谊,也没想到自己竟能与胡月如这样一个女孩子成了手帕交,可见造化弄人。

回京都的事被阿曛推了又推。

原本像胡月如所说的那样,她是想着十二岁就回京都考女学的,但前年凤泫突然到潞州来督学,她隐隐觉得这一世事情的发展与前世的前世有所不同了。

她不敢在凤泫大婚之前回京都,就怕再次遇见这个人。

前世的前世,她十三岁这年的三月三上巳节遇到的凤泫,十四岁这一年便嫁入了泰王府。

如今,她觉得无论如何也得等到只过了十四岁再回京都的好,那时候煦哥儿也满了十二岁,她也避开了前世十四岁便嫁给凤泫的困局。

时间一晃就是两年。

凤煌京都。

季春时分,西湾码头上岸边的柳枝吐绿,气候最是一年宜人之季。

这一日天上春日暖照,偶有一丝流云浮过,给单调的天空添了一丝颜色。

宁国公府三房长子简大公子的官船就在这日驶入了西海码头,按班排序在巳时初刻靠了岸。前头先行的是吏部、兵部的船只,或者内务府的船只,或带着皇命赶着回京复旨要员的船只。

宁国公府派出来的接简大公子的轿子、马车已经等在岸边许久了。这会儿看简大少爷的官船靠岸,桅杆上高书一个“简”字,知道是自家的船到了,赶紧迎了上来。阵名杂技。

带头来迎的人骑在一匹通体漆黑的高头大马上,一身紫色云锦的长衫将那人的身姿勾勒得越发挺拔精神,乌黑头发绾入玉冠之中,显得器宇轩昂。此人正是宁国公府三房次子简晞,不过二十岁,便早已是正三品的骁骑将军。

简大公子简昱自船板上下来,一身鱼白色长衫让他越发的显得是一个温润如玉的谦谦公子,简昱此时已是正三品的大理寺卿。他远赴耀州出公差,顺道到潞州接了妹妹简曛和幼弟简煦回京。

简昱后头跟着一个少女,带着帷帽,帽檐周围缀着长长的白纱。这西湾码头人多眼杂,尊贵些的女眷下船都要头戴这种帷帽。

简府里跟着简晞来接人的随从们,不用看都知道这位定然是五姑娘。尤其是立在一顶蓝色小轿前的三位十三四岁的丫鬟,见到简昱身后的少女,知道是她们的主子简五姑娘,忙小跑着迎了上去。

却见五姑娘由一个穿着紫色掐牙背心的美貌丫头扶着,走上踏板。

一旁候着的婆子、丫头的眼睛都不够看了,只跟着五姑娘的身形婀娜摇曳,亭亭如青莲出水,那举止行动如行云流水般,别样的好看,明明走在踏板上,却像是画里仕女分花拂柳地走出画卷似的。

那姑娘身上的衣裳,瞧着不像纱,也不像缎,可那光感像缎子一样亮,质地却有纱的飘逸。那颜色也新鲜,天水碧里带着一丝甜甜的粉,京城里还没有铺子卖过这样别致鲜嫩的颜色。

五姑娘身后紧跟着的是一个梳着总角的少年,不过十一二岁,瘦高修长,面相甚是稚气,但轮廓却跟那骑在那高头大马上的简二公子有着几分相似,连神情都有个七八分像,明眼人一看就知两人定是一个娘胎里出来的。此少年正是简相最幼公子简煦。

虽隔了帷帽看不清容颜,简二公子简晞还是被自己这位多年未见的妹妹给惊艳了,枉他在京都也算得是京中数一数二的权贵公子,京都的贵女他没一个不认识的,却从未见过有自家妹子这般连脸都还没瞧见,一袭风华,就惊艳了众生的。

“让二哥等久了。”阿曛与煦哥儿一道走到简晞面前打招呼。

“也没等多久。妹妹赶紧上轿,这阵子太阳毒,别中了暑气。”简晞只觉得自家妹子这声音也是极好听的,软软糯糯、酥酥软软的,可能是在江南住了六年,说话带着江南的吴侬软语音调,比京都的贵女说起话来不知道要好听了多少,真真让人觉得如沐春风一般。

“好,听二哥的。”阿曛在琳琅搀扶下往宝蓝色小轿子走去。

一阵轻风吹过,俏皮得很,将那阿曛的帷帽兜纱吹起来,只掀起帷帽的一角,露出阿曛小半张脸,那白玉一般的肌肤吹弹可破,那娇俏的下巴有着极为完美的弧度,透着小小的俏皮,真真是从没见过这般美的一张脸,只是小半张脸,就让人移不动双眼了,挪不动腿了,只觉得怎么看也看不够这般倾城绝艳的人儿。

四皇子泰王凤泫在西湾码头临江的茶楼里,约了人在此商量事情,同时等今日到京的皇家官船,正与人聊到关键处,不知怎的,就侧了目去看楼下涌动的登岸的人,偏偏就看到了简府那宝蓝色小轿旁立着的娉娉袅袅的少女,亭亭玉立如青莲出水,那举止行动也如行云流水般轻盈,那风拂过,掀起兜纱,掀起帷帽一角露出来的小半张脸,实在是玉貌朱颜堪称绝色,自己长这般年纪,竟从未见过这一抹艳色,不由得有些痴了。

坐在四皇子泰王凤泫对面的礼部尚书谢大人是个会察言观色的,见到做事一贯沉稳老辣,鲜少在脸上露出喜怒之色的泰王,竟在此时露出了一丝讶异的神色,不由得追随着凤泫的目光往楼下码头旁的人群中瞧去。

只见码头上一众人正要离去,打头的骑在高头大马上的俊美青年,正是如今非常得皇爷赏识的简相二公子骁骑将军简煦,他身边骑着白马与他并驾前行的,一袭白衫温润如玉的公子,正是大理寺卿简昱,紧随两人身后单独一骑的少年郎,跟在这三人之后,是一定宝蓝色的小轿子,那轿子做工精致,是简家这种世族豪门里女眷娇客的出行专用轿子,连抬轿子的人,都不是轿夫,是清一色穿着藏青色揹子的女仆,足见简府将这些女眷看得多贵重了。

谢大人心下有些了然,给凤泫添了一回茶,笑道:“听说大理寺卿简昱大人的官船也是今日到京,不知道这阵子是否已经靠了岸。简大人此次到耀州公干,特地写了信回京请示圣上,说要迟两个月回京都,却是要绕道潞州,去他外祖母家接他的胞妹和幼弟回京。听说他这胞妹如今已芳龄十四了,按朝中的习俗,女子十三岁左右基本上就定了亲事了,却从未听说简大人的胞妹是否定了婚事,许了什么人家。”

谢大人见凤泫眼底明显对他所说的话有了些兴趣,便转了话题,道:“五爷的船,怕是也要到了。”

凤泫笑着端起茶杯饮了一口,他且不知道谢伯城这种官场上混得如鱼得水的人为什么将话起了个头,又断在了他最为感兴趣的地方,无非是想引他上钩而已,他却偏偏不往那鱼钩上靠,也顺着谢伯城的话,起身拂了佛衣角的尘,道:“随我去码头接五弟吧。”

……

阿曛回到宁国公府便直奔了老太太的瑞和堂。

六年未见,老太太已是满头银发,但依旧目清神朗,阿曛和煦哥儿刚一进瑞和堂的门,老太太就领了一群太太小姐们迎了上来。

见到已需要两个丫鬟搀扶的老太太,阿曛顿时泪如泉涌,扑了过去,偎在老太太怀里嘤嘤哭了起来,“老祖宗,老祖宗……六年未在老祖宗跟前尽孝,老祖宗可安好?”

“好,都好,我的阿曛宝贝儿长大了,长大了。”老太太一把抱住了阿曛,又一手揽住了煦哥儿,“煦哥儿也是大人了。”

☆、45有女初长成

多年未见,祖孙三个好一顿哭泣,一旁的几位夫人也跟着拿了手帕子拭泪。

宁国公夫人顾氏笑着过来扶了老太太的手,用手帕子擦了擦泪,安慰老太太道:“老祖宗这下是可以安心了,日日念叨着的心肝宝总算是平平安安回来了。依我看,曛姐儿和煦哥儿回府是何等高兴的事,老祖宗要高兴才是。”

“是、是!看我,年纪大了的人就是容易感伤,老大家的说得对,曛姐儿和煦哥儿回来是大喜事,该高高兴兴的才是。你们也别跟着抹泪了。”

老太太擦了眼泪,一手拉了阿曛,一手拉了煦哥儿,回到屋子里坐下,又让阿曛和煦哥儿一一拜见了家里的长辈。

阿曛和煦哥儿一一给大伯母宁国公夫人顾氏和四房夫人佟氏磕了头。二伯父是二品封疆的大员,此时还在任上,二伯母柏氏带了子女随任去了通州,此时并不在府里。

阿曛瞧见了立在佟氏身后的一位中年女子,头发有些灰白,但气色还算红润,身上所穿也低调平常,一张脸倒是沉静温和,真是她父亲收在身边伺候起居的赵姨娘。这位赵姨娘原本是父亲年轻时的通房,父亲与她母亲成亲之后便抬为姨娘,一直留在父亲身边,这么多年,也没有生孩子,人低调而温和,这也是她父亲留了赵姨娘在身边的原因。

阿曛的娘去世这么多年,她父亲一直未再娶,其实也全赖了赵姨娘的体贴与照拂。

阿曛拉了煦哥儿各赵姨娘行了个礼,“这么多年,姨娘辛苦了。”

“受不得的,受不得的。”赵姨娘忙擦着泪将姐弟两个扶起来,道:“姑娘和哥儿远在外地,相爷日日思念,如今姑娘和哥儿回来就好了,回来就好了。”

阿曛又见到三位少妇打扮的女子,有两个阿曛认识,是大伯父家大哥哥和二哥哥两人的媳妇儿甄氏和顾氏,另外的一个眼生得很,但气质长相却是三人中最为好的,也最为年轻,小腹处高高隆起,一看就知是有孕在身,快要临盆的人。

阿曛不用问也知道这位正是她自家的大嫂,简昱的媳妇儿王氏。如今三房的中馈已从赵姨娘的手里转到了王氏手中。

“嫂嫂。”阿曛笑着牵起王氏的手扶她到椅子上坐下,“嫂嫂如今已是有身子的人了,可别老站着,快快坐下来。”

“曛姐儿真是个体贴的人。”王氏笑着握了握阿曛的手,“你大哥哥日日念叨你这个妹子和八弟,如今你们回来了,你大哥哥也就安心了。”

“嫂嫂每年让哥哥托人送到潞州的鞋袜衣裳,我和煦哥儿穿着正好,还是有嫂嫂对我们姐弟两个好,大哥二哥他们两个只知道送写文房四宝,回回写信也只是问读书的事儿。”阿曛看似是埋怨,实则是将王氏对小姑和小叔的体贴入微当着众人的面给大肆夸赞了一番,惹得王氏掩着唇笑,惹得老太太只喊“猴儿”。

老太太见阿曛如此通情达理礼数周全,心中只叹她外祖母将阿曛教得极好,举止行为像极了当年她娘,也是这般贞静温婉,让她越看越爱,就想着护在膝下好好照顾着,却又想起阿曛她们这一辈女儿中,大姑娘和三姑娘嫁得都是极好的,二姑娘是庶出,嫁不了天家,但也嫁入了朝中有头有脸的人为妻,四姑娘也订了亲,就连六姑娘和七姑娘的亲事也已经有了一些眉目,独独这个五姑娘,如今还是个没着落的,不由得又有些怨这孩子有些任性,她前年就让人催了又催,就想着催着她早点儿回到京都,好定下一门亲事,却没想她生生拖到过了十四才回京,眼看这就要及笄了,亲事连一丝眉目也无,不由得又担忧起来。

虽说勋贵出身之女,常常拖到十六岁才成亲也是正常的,但是却都是在十二三岁就将亲事定好了的,只是娘家舍不得女儿早早嫁人,才会留在家长养得久一点。

如今五姑娘的亲事,怕是要早定下来才好。

老太太拉了阿曛和煦哥儿一左一右坐在自己身侧,细细问起姐弟两这些年在潞州的情况。

听到后来,老太太端详着姐弟两,笑道:“不错,姐弟两个气色如此之好,看来这些年你们外祖母家没少疼爱你们。你们是懂事的孩子,替父母在外祖母身边尽了这么多年孝道,你们母亲泉下有知,也会为你们感到欣慰的。”

老太太又拉着阿曛,笑着对屋子里一众太太姨娘小姐丫鬟婆子道:“你们都看看,这江南的水就是养人,曛姐儿去潞州的时候,还是个豆芽菜,这今日里回来,她若不喊我一声老祖宗,我还差点以为天上的仙子下凡尘了。”

“老祖宗,”阿曛羞红了脸,抱着老太太的手臂轻轻晃了晃,“哪有这般取笑自家孙女儿的。”

宁国公夫人顾氏笑道:“我看老祖宗可没有取笑曛姐儿的意思,曛姐儿真真是画中走出来的人儿一般,连我都看直了眼了。”

宁国公是老太太的长子,老太太虽然还是整个宁国公府的当家人,但早就没有精力顾及琐碎之事,所以实际上还是顾氏在整个宁国公府掌着中馈。宁国公育有三子四女,顾氏一个人就生了三子一女,且不说三个儿子一个个的都早已成人,就连她的女儿,简府嫡长女简敏,早就嫁了当今圣上的长子,如今都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娘了。而宁国公妾氏所生的三个女儿,二姑娘也早已嫁人,四姑娘简雅今年十五岁,已定了亲,七姑娘简灵小阿曛一岁,在京都女学里读书。

顾氏自家女儿待嫁的女儿就一个庶女简灵,按尊卑,庶女根本就不可能嫁入皇家。简家于阿曛这一辈的女儿中,嫡生的就只有她们家大姑娘简敏,二房的三姑娘简淑和这个三房的五姑娘简曛。

简淑也于前年嫁了勋亲王的长子清河王爷为妃,如今简府里未嫁的嫡女,只有五姑娘一个。而阿曛不同,其父又是当朝宰相,不但将来会像她的大姑娘简敏一般,嫁入皇家,还很有可能嫁一个最终能登临宝鼎的人,这可真是简家的宝贝儿。

到了顾氏这般年纪,什么眼色不懂看,什么场面不懂得进退?她有意在自己婆婆面前奉承阿曛,刚刚那番话与其说给婆婆听,不如是说给阿曛听,她在赌阿曛将来入主中宫的那一日,宁国公一家的盛世荣华,全赖阿曛得以延续下去。

顾氏笑盈盈过来,拉了阿曛的手,向厅里的二房夫人柏氏和四房夫人佟氏道:“你们且瞧瞧,都说咱们府里的姑娘家养得水灵,可这最最水灵的,她们还没瞧见过呢,这要是让那群子诰命夫人们瞧见,怕是谁都嫉妒咱们家养出五姑娘这等闺秀。”

佟氏都是会来事的,也跟着将这不要钱的好话往阿曛姐弟身上砸。为的自然是婆婆开心。

阿曛却从对面端坐的几位夫人中,瞧见了坐在右手边首位的那个。

阿曛和煦哥儿在老太太房里说了一阵话,正好这时四姑娘简雅、六姑娘简湘、七姑娘简灵、八姑娘简巧、九姑娘简歆刚从学里回来,知道阿曛和煦哥儿回来,便急匆匆赶来相见。一群小姐妹六年未见,聚在一起又是一番长谈。

阿曛只觉得府里的姑娘真是一个一个都长大了,想当年带着她一起去踏青斗草的简婌,如今都已嫁人了,听说还有孕了。

而四姑娘简雅,已与吏部尚书家的三公子定了亲,只等过了中秋就行嫁娶之礼了。阵私他划。

比自己小一岁的简湘和简灵,还有不过十岁的简巧,以及刚刚八岁简歆,都长得一个比一个水灵。

只觉得时光如水,匆匆流过,自己也不再是当年吓得从京都逃跑到潞州的那个八岁的小姑娘了。

这次回京,怕是许多事,许多人,该面对的,该遇见的,想逃也逃不掉了,想躲也躲不开了。

一群小姐妹儿一起陪老太太用过晚膳,便嚷嚷着要看阿曛从潞州来给大家带了什么礼物。

阿曛自然没有忘记给这群姐妹们带手信,便领着众人一路嬉笑着到了她的听雪楼。

阿曛自己也是六年来第一次踏入听雪楼,却发现听雪楼打理得非常整洁,一如她当年离开一般。

留在听雪楼里的阿珂、阿珠和阿玳刚听到阿曛的脚步声,就跑着过来迎接,六年未见,老太太还是一直留着阿曛原先使唤的三个小丫鬟在听雪楼里,如今阿珂等三人也都十三四岁了,升了二等丫鬟。

阿曛离开潞州时,在潞州伺候的香薷和香橼也跟了过来,是她外祖母一定要送给阿曛的,又遣了五艘商船跟在简大公子的官船之后,一路到了京都,那五艘商船里,装得满满的都是外祖母给阿曛的嫁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