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唐懂王 > 第452章 一人灭一国的猛人

第452章 一人灭一国的猛人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唐懂王!

年底之时,韩瑗上书给李治,为褚遂良辩护说他冤枉,说褚遂良是一个为国家着想、不顾个人家庭的人,他的品行坚定如风霜,意志坚强如铁石。

他是国家的忠臣,也是陛下的贤良辅佐。他没有犯什么罪,却被排斥出朝廷,让朝廷内外的百姓都很惋惜和不解。

并举例晋武帝宽容大度,没有因为刘毅的直言而加罪于他;汉高祖仁慈,也没有因为周昌的直率而生气。

但褚遂良被调离,已经过了一年,他对李治并没有不敬,对于褚遂良贬黜一年的惩罚已经足够了。

所以希望李治能够审视他的无辜,稍微宽容一些,不要因为一些小错就惩罚他,以顺应人心。

但李治却对韩瑗说:\我知道褚遂良的情况,但他性格倔强,喜欢冒犯上级,因此我要责备他,你为什么要这样为他辩护呢?\

韩瑗回答说:\褚遂良是国家的忠臣,只是因为谗言和谄媚而被诋毁。以前微子离开后,殷国就灭亡了;张华在位时,国家的法纪并没有混乱。如果陛下无故放逐旧臣,恐怕对国家不利。\

虽说韩瑗的话说得李治哑口无言,但李治依旧没有接受他的建议。

因为建议未被采纳,韩瑗请求退休回乡,但李治没有同意。

紧接着,刘洎的儿子上书申诉他父亲的冤屈。声称在贞观之末,他的父亲因为褚遂良的诬陷而死,李义府也帮助他申诉。

李治便询问身边的大臣,大家都迎合李义府的意见,说刘洎是冤枉的。只有给事中长安的乐彦玮提出了不同意见。

他说:\刘洎是大臣,皇帝偶尔身体不适,他怎能立刻自比伊尹、霍光那样的人呢?现在如果为刘洎平反,岂不是说先帝用刑不当吗?\

李治认同了乐彦玮的话,对此事作罢。而褚遂良也失去了回到朝堂的机会。

其实韩瑗为褚遂良辩护,是官员之间的互相支持和保护,也体现了忠良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

褚遂良被调离的原因与他的直言进谏有关,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被视为冒犯上级。

李治对韩瑗的回应表明,尽管他知道褚遂良的情况,但因为褚遂良的性格和行为,李治仍然决定处罚他。

这反映了皇权的绝对性,即使面对忠臣的建议,皇帝也有最终的决定权。

而刘洎案件的处理则显示了此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一方面,有人试图通过申诉来平反冤屈,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心这样的行为可能会质疑先帝的决策。

乐彦玮的言语体现了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同时也是对当前政治局势的谨慎考虑。

皇权独裁的朝堂之上,纷争不断也属正常。反正只要李治同意,黑的便可以是白的。

李治可没有他老爹李世民的气量,更没有李世民的眼光。身边的忠臣减少,那就代表着奸臣的增加。

容不得反对与批评,有了错也不会认错更改,用人不讲才能,只认亲疏。有这样的皇帝,国家不衰弱是不可能的。

显庆二年春,秦琼旧疾复发。于二月离世。

李治闻讯,愁眉不展,言说之词全是北边没了秦琼的震慑,突厥恐怕又会与大唐为敌,全无半点悲哀伤心之色。

而武曌则是让李治不用担心,言说朝中还有苏定方与薛仁贵,有此二人镇守北疆,定可让牛木二不敢擅动。李治闻言大喜,直夸武曌善于识人。

不过,他倒是遵照惯例,让秦琼陪葬昭陵,去地下陪伴李世民。

崔俊得到秦琼离世的讯息已是在半年之后,扼腕之下,崔俊哭红了眼。

三月之时,李治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让原本担任潭州都督的褚遂良改为桂州都督。这一来一去的,道路崎岖,就是在有意折腾褚遂良。

不过,褚遂良倒是老实,得了圣旨便直接去上任。

到了七月,李治得到一个神奇的消息。王玄策一个人干了件大事,一个人将天竺给破了。

王玄策可是个猛人,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任朝散大夫。王玄策这次出使天竺摩揭陀帝国,还是在李世民的贞观二十一年。

唐初,印度半岛最强大的中印度,统一印度半岛建立摩揭陀帝国,并很快与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命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一行三十人出使印度。

但此时印度发生了政变,这时候的通讯基本就靠人骑马来传递,天竺这边的事情没个一年半年的,根本传不到大唐。所以,王玄策一行人照常上路。

篡位的新王阿罗顺那听说大唐使节入境,以为是自己的篡位行为被大唐知道,这次是派了使者过来斥责自己的。

担忧之下,竟派了两千人马半路伏击。将除王玄策、蒋师仁外的从骑全部杀死。王玄策与蒋师仁被擒扣押关,在牢中。

后来,王玄策、蒋师仁寻机逃脱,发誓要灭绝印度,以雪使者被杀之耻!

于是两人于是策马北上,渡过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尼泊尔。

在尼泊尔,王玄策与尼泊尔王谈判,以大唐的名义,向尼泊尔借得七千骑兵,同时还檄召临近处各大唐藩属国,集结人马总数接近一万。自命为总管、命蒋师仁为先锋,直扑印度。

其实王玄策不是没想过去原先的吐蕃之地找大唐的都护府借兵,但是一来都护府驻扎兵马有限,二是觉得自己这个自诩的名将去求娘家出兵有些丢人。

所以,王玄策便自作主张找各处藩属国借兵,直接攻打天竺。

王玄策平时老是自诩他的领兵才能,除去李靖之外,便无人是他的对手。只是一直以来也没个机会试试身手。

所以,这一次的对天竺的战争,让他极为兴奋。一边指挥大军向着天竺进发,一边开始教导这些个部族的蛮子们演习阵法。

进入天竺之后,大军便遭遇到数场小仗,王玄策便利用这些小仗去磨练自己率领的军队。

如此一路南下,将天竺派来的军队一一击破,打了天竺一个屁滚尿流。随之,天竺开始集结大军,向着王玄策的军队发起总攻决战。

在茶博和罗城外,两军相遇,天竺国祭出数万象军,一度将王玄策逼退数十里。

但王玄策随后便用“火牛阵”一仗击溃印度数万象军。

阿罗顺那大惊,守城不出,王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手段——云梯、抛石车、火攻,狠攻月余。

至贞观二十二年,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玄策一路追来,斩杀印度兵将三千,印度兵将落水溺毙者超一万,被俘一万一千,阿罗顺那逃回中印度。

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印度,并发誓要尽灭天竺。而印度兵将与唐军外籍军团一接触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弃国投奔东印度,求得东印度王尸鸠摩援兵,接着再招集散兵残将准备反攻唐军。

王玄策与蒋师仁设分兵用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坑杀。

最后,阿罗顺那妻子拥兵数万据守的朝乾托卫城也被蒋师仁攻破,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印度灭亡!

由于东印度援助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再亡东印度。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国,王玄策方才罢兵回朝述职,同时将阿罗顺那披枷带锁押回长安。

只是这一场灭国之战,竟然从贞观打到了显庆,王玄策与蒋师仁回来之后已经是物是人非。

交差之后,两人前往昭陵祭拜太宗李世民。于坟前痛哭,守灵三月才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