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两晋南北朝 > 第30章 入川没那么难

第30章 入川没那么难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两晋南北朝!

李寿占了成都,心一松,就开始迷糊,一帮大臣轮流递话。这边说干脆向东晋称臣,做个诸侯多好;那边说干脆自己称帝,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多逍遥。

意思都对,但还是迷糊,想这种开天辟地的事,李寿脑子不够用,干脆就不想了,找人占卜一下。一通占卜下来,就一句话:“要干皇帝,倒是能干上几年。”那几年之后呢,李寿才39岁。但占卜这事不能多问,再问,就一句:“天机不可泄露!”怼死你。

没办法,还得李寿自己定,头疼好几天,终于确定了当皇帝。可这皇位是夺来的,不是继承,不能再用原来的国号,于是另换了个国号。

公元338年,李寿称帝,国号“汉”。

开始治国,李寿沿用李雄的策略,施行仁政,善待天下,域内倒是太平了几年。可没多久,后赵的使臣跑来,凭借三寸狡辩之舌,把后赵皇帝石虎一顿猛夸。说什么棍棒出孝子,严师出高徒,威慑服天下,看看人家石虎,一通鞭子下来,天下服服帖帖,哪像你这里,百姓都没人在乎!

这套神理论,难道没听过“太上,不知有之。”这句话吗?百姓没感觉才是治国的最高境界,硬被使臣颠成了下下品。碰上李寿这迷糊脑袋,转眼间就把石虎奉为偶像,不再搞无为而治,开始搞严刑峻法,大兴土木。

当然,峻法用给百姓,土木用给皇宫。目标是升级金銮殿,按凌霄宝殿的规格去改造。几年之后,孙悟空没干成的事,李寿干成了,凌霄宝殿有没有竣工不知道,但李寿却住进去了。

公元343年,李寿驾崩,太子李势继位。李势跟李期关系很好,当初在李期那学了不少,特别是治国之道。上台后跟李期一个套路,身边养几个顺耳的谄臣,对其他干正经事的大臣一律无视。喜欢的就抢,不喜欢的就杀,滥用刑法,不顾民生,基本上就是老天派来祸害成汉的。

俗话说坏事做多了就会遭报应,李势的报应是没儿子,没法立太子。可太子位空久了就会有人惦记,惦记的人倒是不少,敢开口要的就一个。弟弟李广跑来找李势,请求立他为黄太弟。两个不识趣的大臣也跑来求情,说太子位不能老空着,这样容易拉仇恨,还举了一堆典故。

李势就回一句:“你们这是搞朋党,拉出去砍了。”砍完两个大臣,又派太保李奕去逼死了李广。

逼死李广也就算了,可砍两个大臣就容易惹麻烦。这两个大臣一个马当,一个解思明,都是在当地非常有影响的人,都属于“处人上而不觉其重,处人前而不觉其害。”老百姓非常拥戴的人,这一砍,老百姓除了伤心就是愤怒。

不靠谱的皇帝,砍了靠谱的大臣,遭罪的只能是百姓,于是大家就起来反抗。带队的是太保李奕,可惜这家伙就是一个匹夫,攻城的时候,一个人跑去挑城门,被乱箭给射死了,一帮临时的农民军“嗖一下”跑光了,反叛失败。

李势很高兴,搞了个大赦天下,正得意,又出事了,这次闹事的不是农民,是正规军,东晋的桓温杀过来了,李势一惊,小胖脸迅速抽筋。

桓温自从领了荆州,就想着立军功累资本,周围瞄了一圈,发现就川蜀这块肉肥,还好啃。跟手下一商量,集体反对,只有一个袁乔支持。还给出两点理由:第一,李势把川蜀都快霍霍没了,没人支持他,带点轻骑兵就能扫平。第二,北边肯定以为我们做了防备才出击,不敢轻易来犯,江防不用担心。

计划报给朝廷,也是集体反对,一个人支持。那都不重要,因为桓温不等朝廷回信就出发了。

袁乔带两千骑兵做先锋,桓温带大军压后,走水路快速向上游推进。荆州去成都有南北两条小道,都是顺流而上,桓温选择了走南边。

李势知道后很紧张,令沿途郡县就地阻击,另派一支精锐出击拦截。出击部队所有将士都认为应该在南边小路设伏,可惜一把手不同意,认为北边江水急,走水路跑得快,好到荆州门口去堵他。

这真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部队一口气冲到下游,连口水都没喝,又大喘气的往成都返,因为走岔道了,听说敌人已经快到成都了。

桓温的部队避开了沿途郡县,一路就没人拦,直接到了成都,列阵逼城。李势没办法,派些老弱残兵去迎战,不为赢,就为拖时间,等回援部队。

好不容易等到回援部队,可看到猎狗追野兔的战场,一群大喘气的兵连歇一口都省了,直接散场。

李势彻底绝望了,把城里能搜集的兵全部派出去,就此一搏,以多取胜。还别说,人多拳乱,把桓温的部队打的节节败退。桓温一急,赶紧命令撤退,擂鼓的兵也慌了,一阵鼓声,把个撤退敲成了进攻。

袁乔听到鼓声,明白了意思,这是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长枪一挥,溃兵全都变成了死士,一阵猛冲,竟然赢了。李势的兵也不敢回城,城门太小,不够挤,只好四散逃命。

李势没敢耽搁,悄悄从后门溜了。跑了上百里,全是咬牙切齿的百姓,实在没地方逃,写了个降书送回来,随后五花大绑,带口棺材就回了成都。

桓温也慷慨,松绑,烧棺材,随后把李势送往建康。晋朝有传统,不杀降主。桓温在成都待了个把月,把成汉的一群武将全部按参军征用,安抚百姓,抚慰官吏,不损大族利益,顺便铲掉了几个心思不定的家伙。四川局势很快稳定,

桓温东向骄笑,班师回朝,公元347年,成汉灭亡。

凯旋归来的桓温,志得意满,除了丰厚奖励,还有各种官衔。毕竟是开疆拓土的大功,奖励不能寒酸。

桓温很高兴,是真高兴。朝廷也高兴,是假高兴,因为桓温势大,怕惹桓温不高兴,于是决定加封一个豫章郡公。但豫章郡有点大,给了这个,相当于给了一个诸侯国,以后再立大功,咋赏?

于是荀蕤站出来反对,坚持反对,毕竟是得罪桓温的事,没人敢附和,朝廷犹豫了半天,最终取消豫章郡公,换了个县级公给桓温。

赏赐结束,就该考虑防备了。桓温有野心,连百姓都知道,这个呲牙的老虎,越胖野性就越强。可朝廷连个像样的武松都没有,没有能耐人,根本吓不住这家伙,想来想去,只有找个武松。

要相马,得有伯乐,要找武松,得有慧眼。可现在的朝廷已经没有慧眼了。当初有个何充,只系铃,没解铃,人就走了。现在是司马昱当家,人不坏,没能耐,就是个皇家公子哥,实在不会解铃,还得硬着头皮去解,太难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