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宋双龙传 > 第50章 喜获硝石洞、新的大明岛

第50章 喜获硝石洞、新的大明岛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宋双龙传!

汪朋和林风在内院账房内翻阅相关账册,不时啧啧赞叹。

“师父,别看这陈家没翻出多少金银,但是这底子还挺厚实?”

“金银大头应该是都运回陆上了,不是说有个老四是个秀才,这年头都是玩狡兔三窟啊!”

朋哥并没在意少了上千贯的缴获,陈家几个粮仓全是满的,从现在起按照红武营的伙食标准,即使扩军两倍,也足够吃到明年秋收。

盐粮不缺,对任何一个势力的领导者来说,都是件极好的事,再说了,不是还有一筐筐的铜钱吗,都懒得去数。

“师父,师父在吗?”

派去西村的梁云峰火急火燎,跑的直喘,老远就扯着嗓子吆喝,屋内的汪朋和林风悚然一惊,以为出了啥事,赶紧出门。

“秀才?咋了?”

“呼呼!好事!好事!呼呼!莫慌,是好事!呼呼呼……”

“草!吓我一跳!”

“慢慢说,别急!”

原来是秦易、梁云峰领着两队人在西村,接管安抚村民时,发现好几户人家都是空屋。

稍一打听才知道,这些人家连夜摸黑进了山,躲进了“盐老鼠”洞。

留在村里的百姓,确认新的老爷不杀人、不抢粮食,也不抢女人,一切照旧,还是种地交租,那还有啥好怕的。

只有那几个躲在村里的护卫,和几个陈家的家仆被单独关押,其他人该干啥还干啥。

秦易指派了村里的几个男丁带路,让梁云峰领着乙队上山接人。

秀才到了这个叫“歪头顶”的半山腰上,没到洞口就闻到了熟悉的“尿骚味”,立马精神大振!

别误会,他又不是变态,也没什么特殊癖好。

之前在海边小院,那个袖珍版的“硝田”可是师父带着十个徒弟,一锹一锹挖的坑,一桶一桶倒的粪水……

而熬硝其实和煮屎没啥区别,自制的三层口罩都遮不住那个骚臭味。

每次师父都抱怨,没有硝石矿,有天然硝洞也好啊,这硝田产量没个两三年维护,“硝菌”繁殖不旺,产量也起不来。

徒弟们耳朵都听出老茧子了,对远在天边的硝石矿不抱希望,但是对天然“硝洞”可都印象颇深。

海边小院不远处的小山,大家都兴致勃勃去找过,最后都是一无所获。

汪朋不死心,还带人去过对岸的郁洲岛找过几趟,也是失望而归。

天然硝洞形成的原因比较苛刻,哪有那么容易就让人寻到。

梁云峰强忍着激动的心情,先安排向导把几户快要熏晕的村民喊出洞,好言宽慰一番送下山去。

他忍着对洞壁顶上密密麻麻“盐老鼠”的恶心,在洞里细细检查一番。

秀才把洞内臭水河边石壁上,厚厚的“白毛”扣了一把。

出洞后用吹亮火折子一点,浓烈的骚味、熟悉的烟雾状态,梁云峰可以确认,这是好硝,还是浓硝。

他回到村里跟秦易一说,易哥儿也是狂喜难抑,让他用最快速度回庄园,向师父报告这惊人的好消息。

“太好了!这叫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哈哈哈哈……”

一直被硝石来源困扰的汪朋,被这绝对出乎意外的惊喜,乐的手舞足蹈。

立马急不可耐的跟着梁云峰去了西村,喊上秦易一起去“盐老鼠洞”亲自考察。

“光这石壁上的成硝,扫一扫都不下几千斤,地上这臭水河本身就是浓硝水,水下也是积累了千万年的硝土……”

汪朋幸福的都快要眩晕了,嗯嗯,也许是洞里缺氧更科学一些。

“一定是时空管理局给我开挂了,不忍心看我天天煮屎,呕!”

语无伦次的汪朋,差点把自己说哕了,跌跌撞撞的出了洞,深呼吸几次才把恶心压下去。

“师父,有了充足的硝石,是不是也给咱们哨配几门子母炮?”

秦易大眼睛眨呀眨的盯着汪朋,生怕他再说不行。

“必须的!神机哨没炮还叫啥神机哨!安排!”

朋哥儿豪迈的左手叉腰,右手挥舞,言语间霸气侧漏。

“师父万岁!”

……

灵山岛,哦!不!如今改名“大明岛”。

汪朋对这边整体的规划很简单,没有搞什么打土豪分田地啥的,他现在就是岛上唯一的地主。

两个村本来就是陈家的佃户,如今不过是变成他的佃户而已。

原来的佃租是四六开,陈家六,因为耕牛是陈家的,这个租额在大宋属于常例。

这些佃户之所以愿意背井离乡跑到这岛上种地,就是为了逃避官府繁杂的赋税,尤其是劳役。

汪朋并没有一接手就改变原来的模式,直接宣布一切保持不变,稳住佃户们的心态。

每户出一丁,十四岁以上就行,这条新规虽然让他们难受,但是汪员外承诺供吃供住,不用各家额外负担。

好吧!除了家中确实没有半大小子,只要不是脑袋被驴踢过,家里的壮劳力当然不会去“应役”。

当然,汪朋也不是没给各家实实在在的好处,譬如在陈家搜出来的“债条”,没有哪家说没借过陈家钱粮的,只是或多或少而已。

派驻村内的鸳鸯队队员,拿着分好的“借据”一家家上门,当面交给当家的汉子,明确这账清了,勿需再还。

无债一身轻的佃户们,对这新来的统治者,不说拥护吧,起码还是有些窃喜的。

本就是农闲之时,往年这时各家都在忙着腌制过冬的咸菜。

今年突然换了老爷,大伙儿还担心盐备的不足,结果“应役”的家人,眉开眼笑的从码头背回来一袋大粒盐,是上好的海盐。

“这是汪员外给俺抵的工钱……”

“汪员外仁义啊!”

你看,老百姓就是这么宽容,只要一点点出乎意料的好处,就感恩戴德。

实际上这算个毛啊!朋哥这边事情多,农闲时可不会让人闲着,活多呢!

只要出工都有报酬,盐、铜钱、布变着花样发,各家养的鸡,无论是小公鸡还是鸡蛋,敞开收购,价格绝对公道。

被看押在“盐老鼠洞”外新建的熬硝寨子,正在“劳动改造”的陈家子弟和没得到释放的管事、家仆、护卫们,没人管他们死活。

这不没死吗?干活而已。

咱们种地的,一年到头不得闲,那天不干活?吓!矫情!

大明岛变了,沿着山涧水道,几个硕大的水轮先后被树了起来,下游第一架水车不大,说是“实验品”。

不需要人力,上下起伏的木杵,日夜不停在石臼里捶捣,被水力驱动的木扇呼呼的吹着风。

在佃户们期盼的眼神中,汪朋宣布免费给大伙儿用来舂米,别小看这点啊!农妇们每天最辛苦的就是这事,岛上又是欢呼一片。

“汪员外仁义啊!”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