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明高宗:朱祁镇二世 > 第45章 麓川之役前瞻

第45章 麓川之役前瞻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明高宗:朱祁镇二世!

这事说出来谁信呢?也就是弥留之际的宣宗皇帝信了儿子的话。

无论其他人信不信,朱祁镇自己可是清清楚楚。正统二年十月,麓川的思任发叛变大明,率军进攻孟定、湾甸,并大肆劫掠。至此如同梦魔一般的麓川之役开始了。整整九年,大明深陷麓川的战争泥潭不能自拔。

麓川之役不但造成了明军疲惫不堪、国库空空如也。同时也形成了北方长城防线长期的空虚和妥协,麓川之役结束后的一年,朱祁镇就在土木堡,提着行李跟蒙古人去草原留学去了。

麓川之役成为了朱祁镇心中永远的痛。不过现在爷又来了,还是开着外挂来的。这次要让你们这些土人见识一下我大明的厉害。

上一世的朱祁镇对于麓川之役一开始是很矛盾的,因为当时年纪小,权利还掌握在三杨内阁手里,王振当时虽然已经开始夺权,但是还完全不能撼动内阁,而内阁与王振之间的战略意图又是完全不一样的。

王振的态度是:依照明初几位皇帝的策略,首先采用军事手段平息叛乱,然后再用政治手段招抚。而内阁的态度是:抛开事实不谈,只进行政治招抚。而当时朝廷的局势是:皇上年幼,王振权力不够,唯一的选择就是听内阁这几个老头子的话。

所以在麓川叛乱发生之初,朝廷就派出多方人马到云南招抚思任发父子,甚至让镇守滇黔的黔国公沐晟承担过这一责任。就连沐晟第一次带兵征讨时,朝廷都还派出了刑部主事杨宁进行劝降招抚。

由于当时思任发还没遭到大明的天降正义,走路都用鼻孔看人,狂拽的很,不但拒绝大明的招抚,还主动攻打周围归附明朝的土司,甚至还劫掠屠杀南甸、孟养等地。

文官集团的招抚策略眼见无效,那么就只剩武力平乱一条路了。

战场上都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前难道就能得到吗?外交的背后就是军事实力的对抗,只有军事上达到了一个平衡点的时候,谈判才会有作用。

思任发既然敢起兵,证明他当时就根本不惧怕大明。既然如此,谈判有个毛用。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文官之首的杨首辅为什么会在对方都打到家门口了,都还在想着招降安抚呢?难道他真的就是这么的政治幼稚吗?

要知道杨士奇可是大名鼎鼎的四朝元老,在朱老四这种狼人身边都能游刃有余托孤重臣,进入政坛的时间比朱祁镇的岁数都还大的老政客,是绝对不可能犯下这种低级错误的。

那么原因只有一个,作为文官之首,他身后代表的是文官集团的利益。然而出兵去云南打仗这件事,与文官集团的政治利益不符。要讲清楚这个复杂的问题,首先我们就要明白一个底层逻辑:打仗的钱粮从哪来?

好奇怪,钱粮当然是从老百姓的赋税里来呀。如果这里的老百姓指的是:一年有九个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还有三个月给国家免费打工的农民,那就彻底错了。

明朝的税粮是分夏、秋两税,是按照每户人家登记在册的田亩数量征税。

村子里的贫农阿福家有下等田十亩,隔壁王地主家有上等良田一千亩。排除各种特权的情况下,交税的时候王地主家的税粮,是贫农阿福家的几百倍都不止。

王地主有钱,聘请了几个举人老爷来家里教自己的儿子们读书,结果一个儿子天赋异禀中了进士,到京城当官去了。同时一起去的还有本县好几个地主家的儿子。

有一年,贫农阿福因为一次旱灾交不上税粮,便向王地主家借了粮食,抵押物就是家里那十亩薄田,第二年依然大旱,阿福一家就从自耕农变成了隔壁王地主家的佃农。

随着时间的流逝,隔壁王地主家传到孙子那一辈的时候,已经有一万亩良田了,而阿福一家早就断子绝孙了。有一天西南山区里的一个土司叛乱了,皇上要出兵攻打,然后开始征粮。在朝中当了十几年官的王地主的儿子会同意吗?

和他一样,千千万万的官员会同意吗?这时候内阁的首辅,文官的老大,他会同意损害自己和小弟们的利益来支持皇上打仗吗?

“西南那个蛮夷之地丢了就丢了吧,那里山高路远,一旦开战粮草怎么供应的上啊。”

“再说,那种不毛之地的叛乱又破坏不了我自己的家乡,谁愿意去谁去,反正我们不去。”

结果皇上坚持要出兵,果然各省的粮草都补给不上。前线士兵饿着肚子打了一年,终于支撑不住溃败了。文官集团赶紧上书,说了不能打不能打,这下好了吧。不但皇上成了罪人,他们口中的化外之地也丢了。

王地主还有另一个邻居,贫农阿贵,生了一个儿子,天资过人。阿贵一家一咬牙一跺脚,花重金送他到县学里去学习,阿贵的儿子果真是个天才,一路上去也中了进士,先回到了邻省做了个知县,没几年又做到了知府。

从此村里的贫农阿贵就不见了,因为他变成了地主阿贵。

这些文官就是所谓的:士人阶级,他们还有一个名称:地主阶级。而且士人阶层不会消失,他们只会更新换代。

现在我们清楚底层逻辑了吧。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是什么?民心是粮食,粮食在哪里?粮食在地主手里。那么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正确解释就是:皇上只有得到了士人阶层的支持,才能稳固江山。

当麓川思任发发动叛乱的时候,代表皇帝的王振、以英国公张辅为首的勋贵都支持出兵。皇帝的眼中,这是国家的大事所需,是扞卫大明的国家利益。而勋贵与太监他们的利益是与皇帝绑定在一起的。

只有皇权越强大,他们的利益才会越强大。

王振极力主张出兵,因为只有出兵,王振集团才能获得更多的权利。而王振获得了权利,也代表着皇上获得了权利。在明朝,无论太监如何专权,对皇上本身是没有威胁的。即便是号称“立皇帝”的刘瑾。

一旦明武宗发现刘瑾威胁到了自己的时候,只需要一张小纸条从门缝里塞了出来,“立皇帝”立刻就被拉出去来了一个三千三百五十七刀的套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