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农门婆婆的诰命之路 > 农门婆婆的诰命之路 第76节

农门婆婆的诰命之路 第76节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农门婆婆的诰命之路!

周书仁噗呲笑出了声,“只是赶巧了,王茹作死走了,郑氏赶巧搬过来,与我们家相熟,郑家调查了我,认为我是最合适的人,不过也的确遇到隐藏的狠人。”

竹兰眯着眼睛,说白了今个接到差点没噎死的馅饼,还是王茹带来的变数,竹兰一直好奇郑氏大伯,“郑氏大伯一房家里是不是有西北的将领?”

周书仁点头,“郑家当年逃走分了两路,为了绝后患,分开没留下任何联络的方式,只有大致方向,大房去了西北隐姓埋名,后来王朝亡了又是战乱,一家子本就是武将就在边关当了兵,新王朝建立又爬了几年,才成了现在正四品都尉,这些年西北一直不安稳,小战不断上面有人好捞军功,郑家过去也是拼前程去了。”

这也是郑家为何走的这么干脆的原因,郑家在东北隐姓埋名,后辈还没有读书的料子,还是西北最适合郑家生存。

竹兰想到刚才周书仁说拒绝了白送田地,换了别的好处,“你和郑老爷子换了什么好处?”

第227章 前程

周书仁换了个姿势躺着,今个屁股颠簸的有些疼,“明个咱们回杨家一趟,七天后郑家离开,杨家小子从小学武,西北有人看顾,只要肯拼,杨家能拼个前程出来。”

竹兰明了,周书仁替杨家某了拼前程的机会,“爹嘴上不说,其实心里也期盼侄子们出人头地的,明个跟爹说,爹一定高兴。”

第二日一早,周老二赶牛车,竹兰和周书仁回了杨家。

杨老爷子和孙氏在院子里剥玉米粒,周书仁跟着岳父进屋子谈,孙氏拉着闺女,“你们中秋节刚来过,前个昌义又送来了药酒,今个你们怎么又来了?出什么大事了?”

竹兰拿起玉米棒剥玉米,“娘,大好事。”

“什么好事?”

竹兰边剥玉米边道:“这要从我们家要买地说起……”

竹兰没说郑家宅子和承诺,只说了周家和郑家有关系,有拐弯的亲戚关系在,所以过去当兵郑家能看顾。

孙氏听了咧着嘴,“的确是好事,有人看顾能安全许多,你爹嘴上不说,心里还是渴望后背能够光宗耀祖的,否则啊,不会从小就让杨家男儿练武了。”

当年老头子运气不好,又赶上战乱,时也命也,老头子就希望子孙后辈能出人头地,以前是没机会,现在机会来了。

孙氏拍了拍身上的玉米,“我去喊你大哥,让他去买些好菜,中午,书仁和你爹好好喝几杯。”

竹兰忙拦着,“娘,我们一会就要回家,郑家今个去县衙办过户,中午要来送契书的。”

孙氏遗憾的道:“这样啊,那娘就不留你们了。”

孙氏又惦记闺女买了这么多地,闺女一家子要去平州,地怎么看顾。

竹兰把周书仁的打算讲了,至于为什么不用杨家人看顾,第一,孙家村和李家村离的太远不方便,第二,杨家真不缺银钱,杨家只是为了不招惹眼,所以才没多买地。

所以各方面考虑,李氏的娘家最合适。

孙氏笑着,“女婿的办法的确好,即拉了亲家一把,又不会伤了姻亲的情分,日后你们在平州,有李家看顾着,地和宅子都可以放心了。”

竹兰笑着点头,周书仁和爹出来了,竹兰放下玉米棒,站起身,“娘,我和书仁先回去了。”

孙氏,“行,你们忙先回吧。”

牛车出了孙家村,竹兰问,“爹怎么说的?”

周书仁道:“爹今个找大哥二哥商量,明个来咱家回信,今个回去准备下,爹娘大哥二哥都会来,明个人多菜要多准备些。”

竹兰,“恩。”

周书仁把梯子架好了,日后就看杨家自己努力了。

回到家,竹兰喊了李氏和老大,把明个做菜用到的肉和菜,让李氏和老大去县里买回来,李氏的模样是不知道昨个的事了,老大是准备等过户了再告诉李氏呢。

中午,郑氏的大哥亲自来的,“契书都在这里了。”

周书仁接过来,“麻烦大哥跑一趟了。”

郑氏大哥笑着,“日后多帮我们看顾下我妹子一家,再多跑几趟,我都愿意。”

周书仁道:“我们是族亲,看顾是一定的。”

郑老大要回去了,家里有不少事要忙,“留步吧。”

周书仁站在门口,“大哥慢走。”

郑老大上了牛车挥手,“回吧。”

周书仁等郑老大走远了,才回屋子把契书递给竹兰,竹兰翻看着红契,上面的名字都是周书仁,这些田地都是自家的了,竹兰把契书整理好,翻出专门装契书的匣子,把契书放好,原本匣子里只有自己二十亩地的契书,现在匣子里的契书一叠了,这些都是一年置办的家底。

竹兰锁上匣子重新放好,“还是田地让人心里踏实啊!”

周书仁笑着,“日后就多买田地。”

竹兰道,“宅子也不错,古代的宅子除了战乱,房价变动不大,宅子和铺子都可以多买一些。”

周书仁问道:“你在现代也有不少的房产吧。”

竹兰,“我没和你提过吗?”

“没有。”

竹兰仔细回想还真没提过,笑着道:“的确有不少,爷爷去世的时候,我也分了一些遗产,没分到现金,分到了两处房产,首都的一个门面,一处高档小区的三居室,加上成人礼,爸妈一人送了一套,算上我自己后来买的,一共五处房产。”

周书仁想着自己累死累活才买的房子,“投胎真是技术活。”

他的投胎技术就不好,生下来就是弃婴,还是半夜丢在孤儿院的弃婴,万幸不是冬天丢的,否则他早就死了。

竹兰弯着眼睛眼里含笑,“我的投胎技术的确不错。”

周书仁不想谈论这个扎心的问题,转身出去,“我去和老大说一声,让他陪李氏回李家。”

“恩。”

一个时辰后,周老大两口子带着岳父岳母一起回来的。

周书仁和李氏爹李聪在外面谈,竹兰和李许氏在屋子内聊天,李氏在一旁伺候倒茶。

李许氏自从婆婆去世后,虽然分了家,可一家子操心的事也不少,首当其冲的就是孙子们都大了,都是大小伙子,到了成亲的年纪了,房子是准备了,可聘礼就难了。

风调雨顺年头好了,赚的银子是多了,日子好过了些,可日子好过了,聘礼也跟着涨了,现在娶媳妇五两银子最低标准了,要想娶相中的,银子就更多了,分家的银子真不够给孙子们娶媳妇的。

她是彻底体会到了婆婆心力憔悴的感觉了,一个铜钱恨不得掰成几瓣花,可一大家子都是大小伙子吃的就多,一年到头真存不下什么钱。

她都想好了,等入了冬,亲家忙完了,她和当家的来问问,到底是姻亲,寻寻主意,没想到,没等他们来,亲家就是拉自家一把了。

竹兰喝了一杯茶,李许氏终于平复激动了,“亲家母尝尝点心,西北的点心,味道不错的。”

她从郑家带回来的点心,得到了全家的喜爱,要不是控制不许多吃,昨个一天就都吃没了。

李许氏知道郑家来人了,高头大马的还带着刀,当时李家村热闹了好久,只是郑家太低调了,也不怎么和村子里来往,李氏族长告诫过不许惹郑家,所以没人敢往前凑,点心不是本地的,那就是从郑家带回来的,拿起来尝了一口,“真不错。”

反正在她的嘴里,什么都好吃,她们家比不上周家,不缺点心吃。

第228章 未知

李许氏咽下嘴里的点心,感激道“多谢亲家拉把我们家,否则,我还不知道愁成什么样呢!”

“我们是姻亲,这些都是应该的。”

李许氏听了心里很受用,“亲家放心,我们家人多,一定把地看顾好了。”

多得粮食,他们也能多分一些,只可惜,自家劳动力再多依旧有限,六十亩地,自家顶天能看顾二十亩,多了就看顾不了了,不过二十亩地,一年也能得个十多两银子呢!

竹兰道“亲家办事,我们一直都很放心,日后田地和宅子都要仰仗亲家多帮着看顾了。”

竹兰和周书仁计算过,六十亩地,亲家一家顶天能看顾二十亩地,剩下的四十亩,再分出来三十亩地给亲家三个兄弟家,一家十亩,最后十亩地给里正家看顾,有里正家看顾,能少很多的麻烦,还能多照顾一些亲家一家。

李许氏眉开眼笑的,她不嫉妒杨氏,自家有自家的活法,只是感叹,这一年借了不少闺女的光,还是婆婆有远见,每次闺女回家都给闺女讲如何好好对待婆婆,还啥大本钱送鸡送羊肉的。

要是没有婆婆的善,周家也不对时刻惦记李家。

李氏站在一旁也不觉得累,回到家她才知道为啥回家,气当家的瞒着她,又享受被娘家捧着的感觉,感觉棒极了!

李氏突然笑出了声,竹兰和李许氏看过去,李氏还在傻笑,不知道想到什么美事笑的这么开心。

竹兰,“”

依照对李氏的了解,李氏一定想着日后要多回娘家几趟。

李许氏,“”

没眼看蠢闺女了,还偏偏笨闺女福气深,日后一家子都要依仗傻闺女。

李氏见娘和婆婆看着她,忙低下头,可嘴角的笑怎么都压不住,她回家就是李家的姑奶奶,谁也不敢得罪她呢!

晚上,竹兰和周书仁留着硬要走的亲家吃了晚饭。

竹兰送走了亲家,竹兰享受到了李氏的热情,李氏思想前后,爹娘帮着娘家,一定是她在娘的心里地位高,所以把好处给了娘家,她一定要伺候好婆婆。

竹兰,“”

李氏又想了什么?她看着不像是感谢呢?

周书仁放冷气了,周老大忙带着媳妇回屋子了,今个媳妇不知道咋了,竟然不怕爹了,爹冷着脸也敢往娘身边凑!

竹兰呼出口气,李氏太热情了,她真受不了。

第二日早饭过后,杨家就到了,不仅竹兰的爹娘来了,杨家的男丁基本都来了,竹兰家瞬间显得拥挤了。

竹兰扶着娘进屋坐着,竹兰问,“大嫂二嫂怎么没来?”

孙氏道“到底是做娘的,战场上刀剑无眼,生死由命,她们心里正难受,一直没缓过劲。”

竹兰知道娘心里也难受的,“爹和大哥二哥,商量好谁去了吗?”

杨家孙子辈的有六个小子,真不算多。

孙氏,“商量好了,你大哥家,你大哥大儿子武春和小儿子武冬去,你二哥家,你二哥的二儿子武河去,要不是你二哥家的小儿子年纪太小,你二哥也想送两个儿子过去的。”

这是难得的机会,错过了,日后都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竹兰以为大哥的二儿子武秋跟去呢,“娘,大哥家怎么说武春跟去?武春是老大啊!”

一般都会留老大在父母身边的,这是长子的责任,就像二哥家,留的就是长子。

孙氏解释道“武春是你爹让去的,武春走镖早,这些年走南闯过北的,武春一起去能更好的看顾武冬和武河,这样家里也更放心。”

而且大孙子是真的见过血的,无论是阅历还是心智都是最好的,大孙子只要有机会就能爬上去的,老头子特别看好大孙子的。

中午,杨家留下吃过饭,饭后几个要走的小子留在了竹兰家,明个周书仁要带几个小子去郑家一趟给郑老爷子看看,如果都行,就要回去收拾行李,准备跟着几日后一起走了。

事实证明,杨家的几个小子都不错,都入了郑老爷子的眼,三个小子都跟着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