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侠影美颜 > 第15章 《左传臧哀伯谏纳郜鼎??》

第15章 《左传臧哀伯谏纳郜鼎??》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侠影美颜!

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1],目逆而送之[2],曰:“美而艳[3]!”

注释:

[1]华父督:名督,字华父,宋戴公之孙,好父说之子。孔父:名嘉,宋大司马。[2]目逆而送之:人从对面来,先以目迎之,走过后,又以目送之。逆,迎。[3]美而艳:美丽动人。美,指面目姣好;艳,指光彩动人。

原边注:

此段只几个字,便极生动地写出华父督的“色相”,完全是小说笔法。东汉服虔注“目逆而送之”说:“目者极视而睛不转也。”《史记·宋微子世家》改写为“督悦,目而观之”。金人王若虚《滹南遗老集》评论说:“《左传》‘目逆而送之’,其言甚文;《史记》乃曰‘目而观之’,不成语矣。”

桓公二年春,宋督攻孔氏[1],杀孔父而取其妻[2]。公怒,督惧,遂弑殇公[3]。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4],民不堪命[5]。孔父嘉为司马,督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6],先宣言曰[7]:“司马则然[8]。”已杀孔父而弑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9],以亲郑。以郜大鼎赂公[10],齐、陈、郑皆有赂,故遂相宋公[11]。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12]。戊申[13],纳于大庙[14]。非礼也。

注释:

[1]宋督攻孔氏:此句应与元年传文“……美而艳”连读。宋督,即华父督。[2]取其妻:此是用武力强行霸占。[3]殇公:宋国国君,名与夷,因其年龄很小就被杀死了,所以谥号“殇”。[4]十年十一战:宋殇公在隐公四年即位,到桓公二年,共打了十一仗。[5]不堪命:不能忍受参与战争的命令。[6]故:有意。因:承。[7]宣言:扬言。[8]司马则然:大司马要这样做。司马掌管全国军队,所以宋督早就宣扬说,频年战争,是大司马要这样做的,把责任推给孔父嘉。[9]庄公:即公子冯,其时出居于郑国。[10]赂:以财物送人。[11]相宋公:华父督就当了宋庄公的相。[12]取郜大鼎于宋:鼎是郜国所铸,后归宋国。郜,姬姓小国,国境在今山东成武一带。郜国早被宋国所灭。此时宋华父督以郜鼎贿赂鲁国。[13]戊申:四月九日。[14]大庙:即太庙。鲁桓公想将郜鼎放置于鲁国太庙。

原边注:

宋殇公“十年十一战”中,除隐公五年取邾田与郑国无关外,其余皆宋、郑交战。

华父督为了收买人心,公然贿赂诸侯。鲁桓公把华父督贿赂他的郜达鼎陈列于太庙,被评为不合礼制。

臧哀伯谏曰[1]:“君人者将昭德塞违[2],以临照百官[3],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4],大路越席[5],大羹不致[6],粢食不凿[7],昭其俭也。衮、冕、黻、珽[8],带、裳、幅、舄[9],衡、紞、纮、綖[10],昭其度也。藻、率、鞞、鞛[11],鞶、厉、游、缨[12],昭其数也。火、龙、黼、黻[13],昭其文也。五色比象[14],昭其物也。钖、鸾、和、铃[15],昭其声也。三辰旗旗[16],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17],登降有数[18]。文、物以纪之[19],声、明以发之[20],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注释:

[1]臧哀伯:鲁大夫,名达,僖伯之子。[2]君人者:做百姓的君王。昭:显扬。塞:堵塞。违:邪,不合德义,违礼之事。[3]临照:监视,示范。[4]清庙茅屋:以茅草盖屋作太庙。清庙,太庙。[5]大路:此处指祀天时所驾的玉辂。其中木辂最朴素,玉辂最奢华。路,通“辂(lu)”,指车子。越(kuo)席:用蒲草织成之席,铺于大辂中做车垫。越,通“括”,结、束。[6]大(tài)羹:肉汁。不致:不用五味调和,指很简朴。[7]粢食(zi si):古代供祭祀用的各类食物。不凿:不细舂,不进行精加工。[8]衮(gun):古代天子及上公的礼服。冕(miǎn):古代礼帽,大夫以上用。黻(fu):祭服上用皮革做成以遮蔽腹膝之间的蔽膝。珽(ting):古代自天子至士上朝时所用的笏。[9]带:指大带。礼服上用以束腰,其余下垂部分叫绅。等级不同,其带装饰不同。裳:下身的衣服,也叫裙。幅:绑脚布,古人以布缠足背,上至于膝。舄(xi):古代一种双底鞋,天子、诸侯有吉事时穿用。[10]衡:衡笄,用来加固帽子。紞(dǎn):冠冕上用以系瑱玉(又叫充耳)的带子。纮:冠冕上的纽带,由颔下挽上而系在笄的两端。綖(yán):冠冕上的一种装饰,盖在冕上的一块布。[11]藻(zǎo):垫玉的彩色板。率(shuài):佩巾。鞞(bing):刀鞘。鞛(běng):同“琫”,佩刀刀把上的装饰物。[12]鞶(pán):皮做的束衣带。厉:鞶带下垂作为装饰的部分。游(liu):同“旒”,古代旌旗上悬垂的飘带。缨(ying):也叫“鞅”,套在马颈上的革带,驾车时用。[13]火、龙、黼(fu)、黻:皆衣裳上的花纹。火形是半环,龙即画成龙形,黼是黑白两色刺绣成一对斧头形,黻是用黑青两色刺绣成两个相背之弓形的花纹。[14]五色:青、黄、赤、白、黑,古代以此为正色。比象:即用五色绘画山、龙、花、虫之象。[15]钖(yáng):马额头上的金属装饰,走时发出声响。鸾:通“銮”,古代的一种车铃。和:设在车轼(车前横木)上的小铃。铃:指设在旌旗上的小铃。[16]三辰:日、月、星。旗(qi)旗:古代旗帜的总称。[17]有度:有一定的制度。[18]登降:增减。有数:有一定数量。[19]文:指上文之火、龙、黼、黻。物:指五色比象。[20]声:指钖、鸾、和、铃。明:指三辰旗旗。

原边注:

本段的中心是“昭德塞违”,是从正面论述。

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1],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2],其又何诛焉[3]?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4]。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5],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6]?”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7]:“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8]!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注释:

[1]“今灭德”二句:如今把受贿来的大鼎放置于太庙,是废除了道德而树立邪恶。赂器,郜鼎本受贿而得,故称。[2]明示:公然展示。象之:以此为榜样。[3]诛:惩罚。[4]宠赂章:贿赂公行。章,同“彰”。[5]九鼎:古代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三代时奉为传国之宝。雒邑:即王城,在今河南洛阳。武王十一年,与商纣王战于牧野,灭商,纣王自焚死。成王七年,营建雒邑。迁鼎之事,恐非武王所为,臧哀伯顺口说及。[6]若之何:怎么办。[7]内史:周王室官名,掌策命诸侯及公卿大夫,凡四方之事都记载下来并宣读之。[8]有后:指臧哀伯之后代能长享禄位。

原边注:

本段的中心是“灭德立违”,是从反面论述。

点评:

本篇先引桓公元年、二年宋国的太宰华父督弑宋殇公事件,这是臧哀伯谏郜鼎的起因。宋华父督杀了宋殇公,因害怕诸侯来讨伐,大肆贿赂各诸侯国。鲁桓公接受了华父督的郜鼎,把它置于太庙中。鲁大夫臧哀伯进谏鲁桓公,阻止其将郜鼎置于太庙。而且指出,作为一国之君,是“昭德塞违”,还是“灭德立违”,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臧哀伯由此阐述了礼的重要性,以德治国,以礼治国,是根本。近人林纾《左传撷华》曾评论左氏的论述说:“然以大势论之,实得一偶字法。何云偶?每举一事,必有对也。”臧哀伯谏郜鼎,即是一正一反的偶对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