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快穿:闷骚女主在线追爱 > 第72章 各家论述

第72章 各家论述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快穿:闷骚女主在线追爱!

在这里跟大家道个歉,原本这一章节属于第二卷,我不小心发错了,没法删除,只能把内容修改了,这个是我们当年考试时发的资料,我用来凑数的,大家直接跳过阅读下一章节就行。影响了大家的阅读体验,实在抱歉

1.试述朱丹溪相火论的主要内容。(10分)

答:(1)相火之常。丹溪认为“火内阴而外阳”,人身相火寄于肝、肾,以肝肾精血为其物质基础,除肝肾外还与胆、膀胱、心包络、三焦有关(2分);五火之动中节是相火正常的重要保证,正常相火有助于生生不息,凡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正常功能及生命延续,皆能体现相火的重要作用。(3分)

(2)相火之变。相火之变即指相火妄动(1分)。相火妄动的原因:色欲过度、情志过极、饮食厚味。(1分)相火妄动的机理:“五性厥阳之火相煽”,心君不宁引动相火。(2分)相火妄动的危害:消耗阴精。(1分)

2.试述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阐发。(10分)

答:(1)脾胃与元气的关系。元气是先身而生的真气,有赖于胃气的滋养(2分)。元气是健康之本,元气衰则疾病生。(1分)。脾胃是元气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2分)

(2)脾胃为精气升降的枢纽。升降浮沉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的主要运动形式。(1分)人体精气升降的关键在于脾胃,脾胃为升降之枢纽。(2分)在整个精气的升降过程中,脾胃的升发是主要的、基本的,有升然后才有降;潜降是次要的、权宜的。(2分)

1.试述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论的主要内容。(10分)

答:以天地日月言,天大地小,日常圆而月常亏,说明阳多阴少。(1分)从人的生理发育看,女子二七、男子二八天癸方至,而女子七七、男子八八天癸已绝,说明人之生长衰老,阴气难成易亏。(2分)人之一生,动多静少,情欲无涯,相火妄动,煎熬真阴,故曰:阳常有余,阴常不足。(1分)从生理上来讲,“阴不足”即阴之难成易亏;(2分)“阳有余”是指阳相对于“阴不足”、“血不足”而言,相对充足。(1分)从病理上来说,“阳有余”是指妄动的相火;(2分)“阴不足”是指相火妄动,阴精耗损。(1分)

2.试述张从正对攻邪三法的定义。(10分)

答:汗法:凡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方法都属汗法。除了辛散解表的内服药物外,其它如灸、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而出血之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4分)吐法:是应用催吐药物内服,或以物理机械刺激咽喉部引起呕吐,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等部的痰涎、宿食、毒物等排出的一种方法。如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3分)下法:具有下行作用的治法统属下法。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3分)

2.请写出叶天士对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的论述。

.答:脾胃体用各异:(1分)胃为腑,脾为脏;腑宜通,脏宜藏。(1分)胃喜柔润,脾喜刚燥;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太阴湿土,得阳始运。(1分)胃主受纳,脾主运化。(1分)

脾胃病变分治:(1分)胃宜降则和, 脾宜升则健。(1分)若脾阳不足,胃有寒湿,当遵东垣温燥升运。(1分)若脾阳不亏,胃有燥火,或热伤胃津者,既不可滥用东垣温燥升运之法,又不可妄投辛开苦降或苦寒下夺之法,而宜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如玉竹、花粉、麦冬、石斛、沙参等,以养胃阴,以降胃气。(3分)

1.请结合脾胃生理病理特点论述李杲论治脾胃内伤的大法和代表方剂。

.答:生理上,脾胃为元气之本,升降之枢,以阳气升发为主(2分);病理上,脾胃内伤的本质是元气受伤,清阳不升,气火失调,升降失常(4分);治则: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3分);代表方:补中益气汤(1分)

2.试述朱丹溪的郁证论治。

答:朱丹溪认为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1分);其论郁证有六:气郁、血郁、湿郁、痰郁、火郁、食郁(6分);六郁之中,以气郁和火郁为重点(2分);创制越鞠丸统治六郁(1分)

1.刘完素火热病证治的主要内容。

、答:刘完素认为伤寒皆是热病,以表里为纲阐论火热病的证治(2分)。

表证——外感初起阳热怫郁于表,用辛温辛热解表恐助其热,故以辛凉解表为正治之法,常用石膏、滑石、甘草、葱、豉以开发郁结(2分);表证而兼有内热者,治以表里双解,方如防风通圣散、双解散,或用天水一凉膈半、天水凉膈各半(1分)。

半表半里——师法仲景,用小柴胡汤和解。(1分)

里证——1表证已解,而里热郁结,以三一承气汤攻下里热;2热毒极深,当合清热解毒,如黄连解毒汤;3在大下之后,热势尚盛,可用黄连解毒汤清解余热;4热极失下,残阴欲绝,用黄连解毒汤合凉膈散或白虎汤合凉膈散以养阴退阳。(4分)

2.试述朱震亨“阳常有余”与张介宾“阳非有余”的思想,并加以对比分析。

张介宾:景岳出于纠正寒凉弊端,对刘、朱之说展开批评,指出形体之衰虽是阴虚的表现,但起主导作用的是阳气的功能,并通过形气、寒热、水火之辨论证阳气的主宰意义,提出“阳非有余”,指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3分)

对比分析:朱丹溪从阴阳对立制约的关系上论述相火妄动,阴精亏损的病理关系;重视阴,治主滋阴。张景岳从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上论述阳气亏乏与真阴不足的因果关系,补充了朱丹溪之不足,重视阳,治主扶阳。(4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