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明朝迷雾之前期风云 > 第四章 伴君如伴虎

第四章 伴君如伴虎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明朝迷雾之前期风云!

随着势力的逐渐强大,阿鲁台越发猖狂。永乐十九年(1421),阿鲁台叛,不断带兵进攻边关。永乐帝大怒,命令大臣集议北征事宜。

事态迅速恶化,看来,一场战争已难以避免。面对鞑靼的咄咄逼人,大臣们商议的结果如何?朱棣正等着呢。

可是,分别被召来的兵部尚书方宾、户部尚书夏原吉都说此时不宜出兵征讨。

为什么呀?难道要示弱于这些蛮夷之族?一起来听听夏原吉给出一个怎样的说法吧。

他首先指出,前面包括丘福出师在内的三次大征已把军粮消耗十之八九,所剩只够将士备御之用;

其次,北京城连年的建设、宫殿官衙的修筑以及刚刚完成的迁都耗费极其巨大,国家现时物资匮乏;

此外,他还补充说,皇帝龙体欠安,调理护养亦需时日,现在不宜历军旅之苦。

不是听了这些国家股肱之臣的分析,还真不知国内的实际情况。他们的铮铮直言真正切中问题的关键。国家短期之内花费巨大,给人民极大的负担,确实是容易动摇国本。

当时,由于迁都等浩大工程,北方诸省承担了较重的赋税,已是不堪重负。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永乐盛世的光环之下山东居然爆发了唐赛儿起义,人民之苦可见一斑。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个道理历代明君皆铭记于心,永乐皇帝对此应该也会三思而行吧。

不过,听了奏报后,他似乎很不开心。不是说军粮不够吗,那就去筹办吧,户部尚书夏原吉就这样被指派去了开平。

当听到刑部尚书吴中的意见也与方宾大致相同时,朱棣龙颜大怒。本想让他们商议如何筹备亲征事宜,没想到他们竟然联合起来反对自己。

方宾怎么都想不到,事情会发展到这种地步。他越想越怕,越怕就越容易胡思乱想,最后万念俱灰,竟至上吊自杀。事态的发展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

人已死,事情是否就可告一段落了呢?

其实不然,接下来的发展更加令人吃惊。

朱棣这把心头大火越烧越旺,在他看来,方宾这是以死对抗。加之礼部尚书吕震的离间,他一怒之下命人开棺戮尸。紧接着,把夏原吉和吴中也一并打入大牢,其残酷的一面再一次暴露无遗。

然后,他带上十万大军于永乐二十年(1422)三月直指鞑靼而去,把各部尚书的肺腑之言抛之脑后。

可是,在一望无垠的草原里,哪里看得到蒙古人的影子?他们早就躲得无影无踪。直到六月初,才打探到了阿鲁台的下落。

好了,把人找到就有了希望。

可惜,这并不是什么好消息。狡猾的阿鲁台居然悄悄地绕到了明军的背后,围攻边城万全,和明朝玩起了躲猫猫。他充分发挥了骑兵机动性强的优势,以此作为牵制。

战场风云瞬息万变,面对这种情况,朱棣是进还是退呢?

对于自己一手打造的城池,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就是十个阿鲁台也拿不下万全,根本用不着回师救援。

但不回师又能去哪呢?目标竟躲在身后,确实令人郁闷。

他那支庞大的军队就这么一直向前进发着,就像从来没有听到阿鲁台的消息一般。是的,不能让鞑靼牵着鼻子走。

然而,就这样又走了一个月,到了呼伦湖,可靠情报证实阿鲁台已经远遁。这又该何去何从呢?

看大军的动向,应该是往回走了。但奇怪的是,走的不是寻常路。怎么去了大宁?那里是朵颜三卫的驻地所在。

相信大家还记得,蒙古朵颜三卫在朱棣夺位时立下赫赫战功。故而,在天下得手后的“分赃”安排上,他们得到了大宁,成为明朝的一个附属部落,处于一种介于明朝与蒙古之间的半独立状态。

莫非到了晚年,朱棣想念起昔日的战友了?

到了对方驻地之后,没见他面露喜色,反而目露凶光。这又是为何?难道关系破裂啦?

只见他手中长剑一挥,将士们如狼似虎般直扑对方营地。这些曾经并肩作战的朋友毫无防备,除了四散逃串,已别无他途。

当朱棣昂头奏凯班师的时候,给人们留下的一定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不过,如果换位思考,我们可能不难理解他那复杂的心理。众位大臣的劝阻言犹在耳,此行如果真的就这样无功而返,天子颜面何存?

阿鲁台是找不到的了,得找个替罪羊,这是必须的。那为什么倒霉的偏偏是朵颜三卫呢?

当然,他们也不是完全没有把柄被抓的。同为蒙古人,他们与阿鲁台沆瀣一气的事也没少做,常在对方骚扰边境时暗中相助。

朱棣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既教训了这个反复无常的家伙,又保住了他这块常胜之师的金字招牌。

这样的劳师远游在第二年又重复了一遍。所不同的是,这一次朱棣交上了好运。

出征两个月之后,又收到确切情报,鞑靼的部众已四散北逃,难觅踪影。就在进退维谷之际,他接到了前锋的飞报喜讯,因与阿鲁台不和,鞑靼贵族也先土干率众归降。

这算不算是久旱逢甘露呢?真是天上掉馅饼儿啊。朱棣喜出望外,召见后就地册封也先土干为忠勇王,并赐名金忠。

有此意外收获,足以光耀内外。当然,皇太子以下一众王公大臣也很会来事,这样的表现机会错过了说不定就再也找不到第二次了。

于是,文武大臣带着地方乡绅、外国使节争先恐后地来到居庸关,夹道迎接被他们奉为“战神”的圣上,耳边久久回荡的是那震耳欲聋的山呼万岁之声。

永乐帝亲征蒙古已经四次,虽然劳师靡费,但确实在很大程度稳定了北疆的局势。这个时候,不管是对国家还是他自己,应该算是有个交代了。

可是,回到北京才两个月,边境又遭骚扰。天杀的阿鲁台总是阴魂不散,这阵子又纵骑劫掠大同与开平。

面对这种情形,明朝该如何处置?还要再打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