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我就一做动漫的哪懂什么历史 > 第298章 最后一位拯救者

第298章 最后一位拯救者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我就一做动漫的哪懂什么历史!

唐,李承乾看到这里不由的发出了一声叹息。

“这个谢太后看起来还挺有风骨的,就是这眼光和头脑貌似都不太好。”

“哼,你说的算客气的了,在朕看来,她就是没脑子!”李世民在一旁冷笑不止,紧接着他话锋一转,“承乾,你……”

“父皇,儿臣明白的,作为统治者,识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决不能将奸当做忠,也不能让忠变成奸,否则这个王朝绝不会长久。”

李世民没想到李承乾居然都会抢答了,顿了一下,随即面露赞赏的微笑。

看样子只要这小子不跑偏,应该还是能做一个优秀的继承人的。

【陈宜中,这是一个大奸似忠,做事当面一套背面一套的两面派。

陈宜中最初一直把贾似道当做自己的榜样,各种追捧贾似道,但在贾似道的名声坏了以后,他却成了第一个跳出来谴责贾似道的人。

而他之所以这么做不是因为偶像崩了,而是为了趁机提高自己的声望,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为了大宋愿意鞠躬尽瘁的忠臣形象。

当时,蒙元势大,宫中统帅禁军的殿前指挥使韩震提出了要迁都的建议,陈宜中表面默不作声,私下里竟将韩震骗到自己家里直接杀害,然后还给韩震扣了一顶贾似道余党的帽子。

编造出韩震来找他一起出卖国家结果被他当场击杀的故事,进一步将自己的形象往高了塑造。

别看陈宜中在给自己塑造人设的时候行事果断,机会把握的精准狠,可在国家大事上他却是个优柔寡断、只知道冒领他人功劳的胆小鬼。

德佑元年春天,当时正是元宋大战最为激烈的时候,朝野上下不少人提出要他上前线督战,可他却犹豫畏缩,找各种理由不肯出城。

很显然,陈宜中对大宋根本没什么忠诚可言。

甚至到了七月份,他找借口离开临安,逃到了远离前线的南部沿海地区。

朝廷多次派人来叫他回去,他就是不回,谢太后无奈,只能亲自给陈宜中的母亲写信,在陈母的干预下,陈宜中这才不情不愿的回到了临安。

但彼时他的行为已经暴露了他为人的本质,不少大臣开始对他展开强烈的抨击,称他就是胆小怕事,言过其实的小人,跟贾似道那样的奸臣没什么两样。

可令人疑惑的是,哪怕陈宜中的口碑已经崩成了这样,谢太后却依然信任他,让他继续做宰相,只因陈宜中有一张巧嘴。

他总能用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将自己的龌龊行为扭曲成为了大义不得不做出的牺牲。

就比如他为何要逃去南方,陈宜中给谢太后的解释是他这么做是为了迷惑元人,让他们以为大宋的宰相已经逃了,元人会误以为宋人胆怯,放松警惕,到时候他们还有机会能打元人一个措手不及。

如此瞎编乱造的理由,谢太后却信了,还激动的直接将宋军的临战指挥权全都交给了陈宜中。

关键是陈宜中根本不会打仗,在陈宜中的一通胡乱指挥下,宋军仅存的战力也被元军给打崩了。

德佑元年年底,宋军主力几乎被全灭,战局打到这个程度,除了投降以外,看起来已没有回旋的余地。

好在有句老话说得好,危难时刻见真情,哪怕彼时的大宋已经烂到了骨子里,但依然有忠臣愿意为了拯救大宋奉献自己的一生。

这个人,名叫文天祥。】

明,朱元璋本来已经没兴趣看南宋末年的这点破事了,但当他看到文天祥的名字时却不由自主的坐直了身体。

“文山先生吗?确实是个很可惜的人物。”

【文天祥,早年又叫文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先生,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 )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他是大宋最后一位倾尽全力的拯救者,只可惜他最终还是失败了。

文天祥是个美男子,据说他皮肤白皙,眉清目秀,相貌堂堂,而且他还身形魁梧,看着不像个文弱书生,但也没有那种纯粹武人的悍勇之气。

文天祥出身大家族,自小算是锦衣玉食,所受文化熏陶颇重。

但和家族内那些要么打算摆烂一生,要么立志要做大官的人不同,文天祥自小就崇拜欧阳修,王安石这样的变革之臣,他觉得大丈夫就该做些惊天动地的大事。

宝佑四年(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天祥(彼时还叫文云孙)参加科举考试,在集英殿答对论策。

当时在位的是晚年的宋理宗赵昀,这个时候的赵昀经常倦怠政事,文云孙便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文章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一气呵成。

赵昀本来对这次科举没什么兴致,但一听说有一号牛人一口气写了一万多字,顿时来了兴趣,待他亲自看完这篇文章,直接亲自选拔文云孙做了进士第一。

当时的考官王应麟上奏说:“此人以古寓今,忠肝义胆,意志坚定,我以为朝廷能得到这样的人才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自此之后,成为状元的文云孙正式改名文天祥,改字为宋瑞(又字履善)。

只可惜就在文天祥中举不久后,他的父亲病逝了,按照宋朝的规矩,文天祥不得不辞去官职与功名,回家守丧。

开庆元年(1259年),元军兵分三路,大举南侵,宦官董宋臣建议赵昀迁都,彼时朝野上下无人敢反对这个提议,唯有时任宁海军节度判官的文天祥上书,请求斩杀董宋臣,以正人心。

只可惜他的提议没有得到采纳,同时也因为得罪了董宋臣,文天祥干脆自请免职回乡,算是避避风头。

后来他又被朝廷重新启用,逐渐升官至刑部侍郎。

此时董宋臣已经是都知了,文天祥再次上书列举董宋臣的罪行,结果没有得到任何回复,只是在那不久,文天祥就被赶出了京城,被外派到瑞州(今江西高安),改授提点江南西路刑狱,再升尚书左司郎官。

但即便被贬官,文天祥依旧初心不改,多次当众议论评价朝政,尤其是对一些为非作歹的权臣用词最是激烈,每次他的言论传开以后不久就会被贬官甚至是罢免为庶民,但依靠着自身的才华与名望,他还能重新被启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