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诸天领主路之从1188开始 > 第二十八章 公司与国家

第二十八章 公司与国家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诸天领主路之从1188开始!

邢承恩觉得某种层面上国家和公司很像,自炎帝建立部落联盟起,其实就像是所有公司发展的必经过程一样。

一开始,是家族企业。

但家族企业最后绝对会走向内部的争斗上,不管是汉朝还是后来的晋朝,真正威胁到董事长位子的,其实就是他的那些亲戚们。

但随着衣冠南渡,大封建这种把重要权力给血亲去管理的方式,被彻底放弃,于是就在摸索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模式——股东制。

也就是皇帝作为最大股东和董事长,拉拢一帮大股东共同管理国家的方式。

而这一时期,真正威胁到董事长位置的,其实就是那些大股东们啊。

为啥隋唐时期华夏那么猛?

因为,这个国家,不止是皇帝的,还是那些大贵族和世家门阀的。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所以,他们那是真的猛。

股份制就是比家族制有优势嘛。

股份制变革起始时间就是隋文帝开启的科举,科举制,其实就是唯能力论的职业经理人制度。

这一变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的改变,彻底改变了自古以来的血脉政治格局。

它是如此的不同。

股东制确实优越,但是,董事长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和其他股东打起来,大股东们也对董事长的位子虎视眈眈,这就很不好。

于是,董事长想了个办法,我从市场上寻求管理人才,逐步替换掉你们这些大股东兼职的高管,不行吗?

行!

但大股东也不是泥捏的,所以,隋炀帝死了。

真正把大股东都收拾了,要到很久之后了。

整个隋唐时期,其实就是董事长和大股东们互相争斗互相撕逼的时段。

结果还碰到个私盐贩子要玩恶意收购。

直到宋朝建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才算是真的把股东制,给彻底终结了。

于是,开启了神叨叨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说白了,就是董事长聘请了一整套的管理团队,全都是职业经理人。

能力那是没的说,都是靠着能力上来的。

但是,董事长很鸡贼,他可以给你高薪,给你大权,给你各种权力,就是不给股份。

俗话说,打工打工,不成股东,终成空。

高管么,拿的是高薪,拿的是奖金,又不占据股份,那董事长还不是说换谁就换谁?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是职业经理人制度下才会出现的特殊情况。

但是吧,能做到职业经理人的,脑子都不差。

他们能想不通这个?

所以,自宋之后,国家就一天不如一天了。

高管们追求的,不过就是一直当高管,当到退休,拿着退休工资爽歪歪!

谁要给你董事长累死累活啊?

007全年无休,我是高管,上四休三,上五休二,上六休一,我还是高管。

那,我还费劲给你创收干啥?

国家国家,它始终是皇帝的私有物么。

和我们一帮只拿薪水的高管有什么关系对不对?

所以了……国家会越来越不行。

毕竟,就是企业亏损了,你也不能不发管理层工资对不对!

而就算是企业倒闭了,新的公司成立了,它不还是得雇佣一帮管理层不是?

所以,科举制,催生出了一个很奇怪的团体——职业经理人。

这,就狠淦!

这帮职业经理人,那可真的了不得。

真要给你干活儿,那绝对干的漂漂亮亮妥妥贴贴的,挑不出一点毛病。

但是,真要是消极怠工,那你还真的有苦说不出。

被职业经理人玩崩的国家,又不是一个两个了。

北宋,就是这么垮的。

南宋,也是这么垮的。

甚至于,辽国,金国,蒙古国,也是因为大宋这边的坏风气传了过去,形成了各种有当地特色的职业经理人制度,不用多久就把国家玩崩了。

反正我做到头儿,也还是个打工的,成不了股东,也当不了董事长,那为什么不趁着我掌握权力的时候狠捞一把呢?

大家都这么搞,你捞一把,我捞一把,最后公司不破产才怪!

自宋以来,就这么个坏风气,还特么源远流长,不能根治,你说气人不气人?

公司从副总到门口的保安队长,都在捞钱,这公司,不倒闭破产,还等啥呢?

这就很不好……

现在的士大夫阶层就是这么想的。

南宋国破时大臣忠心?

灭国时谢太后有份圣旨不是在骂大臣,难道是骂狗么?

“我国家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吾与嗣君遭家多难,尔小大臣不能出一策以救时艰,内则畔官离次,外则委印弃城,避难偷生,尚何人为?亦何以见先帝于地下乎?”

后留存有汪元量的一句诗:“满朝朱紫尽降臣。”

在南宋亡国时,真正像文天祥、陆秀夫那样的死节之士,无疑只是凤毛麟角。

史实证明,无论是北宋末、南宋初,还是南宋末,大多数士大夫并没有响应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号召,做守节者或死节者。

自己做不到偏偏要求别人要做到,结果到明朝出了个水太凉先生,真真无耻!

邢承恩觉得往往越是缺什么才越是鼓吹什么,最不守节的儒生反而是喊的最响的那批人。

兄弟情深李世民,善待功臣朱元璋,这都是名场面。

所以自己要打造一个新兴的阶级来对抗他们,如果只是扶持一批人很快就会被同化。

要是一批新兴的商人阶级团结在自己周围,还都读书,自然会和地主阶级斗争,这是很难被同化的。

而且皇权也很难万世不易,比如明朝的老朱为了稳固皇权那是煞费苦心。

话说,老朱一生也是够辛苦的,特别是当皇帝后,工作像高三学生冲刺一般拼,而且连续几十年。

正儿八经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

很难想象一个皇帝,不仅要管臣民穿衣(颜色、面料、款式)、吃饭(穷人这不能吃、商人那不能吃、五品以下某某不能吃)。

连后代穿什么衣服、系什么颜色腰带,也给定制的详细无比。

甚至贵为天子,他还为全国几乎所有行政机关进行详细分工。

比如,行政公务、司法裁决、仓储准备、人口统计,甚至连街道清洁都逐一分配到人。

不但如此,他还详细说明工作该怎么做,做时该注意什么,一一列举唯恐不能穷尽。

如人口流计时要注意那些事项,如何进行核查,隐瞒人口的常用手段等等都列明出来。

还比如街道清洁工,详细到出门先迈那只脚,扫把怎么拿,怎么扫干净。

以旁观者角度看,老朱是一个十分勤劳、十分能干的皇帝,他不仅给各行各业写说明书,还参于津法制定。

后世最为熟知的便是大明律。

而在老朱时期,普法最广的不是《大明律》,而是一本叫《大诰》的律法书籍。

这本书包含约一万多案例,它能够问世,也和老朱心太细有关,他担心老百姓看不懂、不理解大明津,于是用生动案例来表述。

每个故事,其中人物皆有名有姓、有出生地,老百姓茶余饭后当故事看。

为推广《大诰》,老朱更是费尽苦心,毕竟大部分老百姓都不识字,于是他想出一个看似匪夷所思,却极其有效的好办法。

比如李四犯罪,县官已经定罪,下一步应该是坐牢、流放或杀头,但是不急,差役还有一件事情要做。

那就是把李四押回家里,找一样东西,找什么呢?

就是《大诰》,如果找到,那就要恭喜李四,如果被判流放,就不用去了,回去坐牢就行。

如果原本判杀头,那就能捡一条命。

反之,如果家里没有这本书,那也要恭喜李四,如果被判流放,则不用辛苦走路了,直接表演摘脑袋。

其实按理说,家里有这本书,说明是懂法律的,按照常规,知法犯法应罪加一等,不过在当时而言,这也算是老朱能想出的最好办法。

也是聪明的办法,所以那些总认为古人很蠢、很笨、很落后的想法要不得。

老朱制定许多‘说明书’是为什么?

为江山永固,为子孙后代永不挨饿。

但是,就在他死后不久,许多事情不仅没有按他设想的发展,反而背道而驰。

比如老朱废除丞相制度,限制大臣权利,然,明朝内阁却比以往任何丞相都更专权。

老朱制定黄册(户口本),规定老百姓不得四处流动,然,明朝中后期流民成风,四处游荡,丝毫不受束缚。

老朱严令太监不得干政府,可是明朝太监个个都是重量级的。

老朱给他的所有子孙都准备有爵位和俸禄,然一百多年后,他的很多后代都家道中落,穷困潦倒。

那些老朱认为可以使用千年万年的‘说明书’,短短百年便已经烟消云散。

这些又说明什么?

老朱妄想支配历史,却不知道他只是历史的客人,客人居然想反客为主,可能吗?

邢承恩认为,真正支配历史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他们是辛勤劳作的农夫,是窗下纺织的妇人,是官道上来往的商贾,是朝堂上进言的官员,是孤灯下苦读的孩子。

这些人大多数注定默默无闻,都无法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但他们才是历史真正的主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