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儒门为圣 > 第13章 《春日赠沈执事》

第13章 《春日赠沈执事》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儒门为圣!

姜澈笑一笑,没有继续卖关子,直接开口,一字一句吟诵道:

“造物无言却有情。”

“每于寒尽觉春生。”

一旁沈厚听到这两句诗,眼睛都发出了亮光。但从开篇来看,就很是不凡,保持这个水平,定是一篇优秀的作品。

沈厚还从怀里掏出来一个黄铜材质的玄龟钮镇纸,摆在手心。

姜澈没有稍顿,接着念出了下一句“千红万紫安排着”。

最后是尾联“只待新雷第一声。”

随着全诗念完,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沈厚手心的玄龟镇纸,居然漂浮起来。

然后龟身之上,映照出五彩的华光,把周围一片空间都照的颇为美丽。

见状,沈厚激动地说道:“五彩华光,诗成‘出神入化’!”

大黎诗词分为六等,第六等是不入流的白诗,没有华光;第五等“游光扬影”,有一彩华光;第四等“朝成暮遍”,有三彩华光;第三等“出神入化”,有五彩华光;第二等“传颂不绝”,有七彩华光;最高等“独有千古”,则是九彩华光。

除了色彩数这个最明显的特征外,每一等华光的映照范围也不同,一彩只能影响方圆一丈以内,九彩华光则是能辐射半座城市。

姜澈知道这些事情,不过脸上没啥表情。

咱不能和沈厚一样,像是没见识的土包子的一样,见到五彩的诗就这么激动,那以后把压箱底的诗词掏出来,还不得直接当场心脏病复发。

沈厚当然不知道姜澈还有多少高质量存货,见到对方做出来五彩诗还能如此平静,心中越发觉得姜澈的形象高大起来。

要知道,他沈厚做了十几年诗,也不过只写出来过一篇五彩诗,当时乐得两宿没睡着。

姜澈对沈厚手中的玄龟钮镇纸倒是颇有兴趣。

镇纸不是纸,是古代用毛笔写诗作画时用来压住纸张避免移动的东西,不固定形状。像是沈厚手中的玄龟,还有蹲虎、蟾蜍、麋鹿等,都是常见的造型。

文人喜欢把一些小型的青铜器、玉器放在桌上把玩,因为这些器物有一定分量,在欣赏时顺手拿来压纸,逐渐发展成了一种专业的文房用具——镇纸。

沈厚见姜澈对玄龟钮镇纸感兴趣,解释道:“这件镇纸,唯一的用处就是注入青气后可以映照出诗词的华光,算是一件低级文宝。”

诗词作品的等级不能直接凭空显现,只有写在宝纸上,或者通过这个玄龟钮镇纸类似文宝折射出来。

因此,此类文宝算是实用的辅助工具,较为常见。

话题说回到诗作本身。

品味一番,沈厚竖起了拇指,衷心地夸赞说:“姜兄这首诗一方面描绘出初春万物焕发生机的全新影象,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了内心奋发向上的力量。”

正因为清朝诗人张子树写的这首《新雷》的内容,与姜澈此时的境遇很是契合,姜澈才拿出来装……送人。

沈厚愈发感觉姜澈果然是一块还未雕琢的璞玉,自己之前和他交好的决定正确无比。

有这样的才华,正适合做他的朋友!

而且沈厚这样的精英世家子弟思维一向敏锐,在诗中嗅到了一丝作者期待时局发生变革的别样味道。

不过他觉得很好,大黎社会风气开放,儒门在朝堂的影响力非常强横,皇帝没有能力搞出来像文字狱之类的事情。

很多儒者都有批评时政的习惯,看到什么不好的事情,就喷朝廷几句。

朝廷也没办法,因为大黎的儒者可是只握着“笔杆子”,人家的武力值也是实实在在的。

沈厚对现在大黎一潭死水的现状内心也是不满的,姜澈这首诗正对他的胃口。

姜澈也考虑到了这些,他穿越过来,借用先贤的智慧结晶安身立命,应该有更高的觉悟,不说先天下之忧而忧,至少要为改变现状做出努力。

这首诗不单是给沈厚的赠别诗,更是对大家的勉励。

沈厚笑着说道“哈哈,姜兄果然和我意气相投。不知此诗之前可有名字?”

姜澈知道沈厚这类文人对物质可能没有太高的追求,但一定都爱面子、好名声。

他稍微一思考,既然这首诗是赠给沈厚的,干脆投其所好,有些不要脸地说道:“诗名不如就叫做‘春日赠沈执事’吧。”

果不其然,沈厚闻到姜澈的话喜上眉梢,心里暗道姜兄果然识趣。

不过嘛,文人都是要矜持的,沈厚还是表面上一本正经地对姜澈说:“姜兄的好意,沈某受之有愧啊。”

姜澈和煦地微笑着说:“我与沈兄一见如故,而且沈兄之前有帮了我的大忙,这首诗临赠给沈兄,正是一件妙事。”

沈厚拱手道:“既是如此,就谢过姜兄的赠礼了。”

姜澈看见沈厚嘴角流露出来掩藏不住的笑意,明白自己这一招阳谋,果然直接戳中了他的要害,get到了什么是爽点。

沈厚确实爽啊,自己被写入了五彩诗的诗名中。

五彩诗在大黎虽不算稀少,但是平均到每年,其实也没多少首,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机会见证五彩诗的诞生,更别提在里面留名了。

他差点忍不住心中的兴奋,大笑出来,此时已经迫不及待向神都城中的朋友炫耀一番。

真想看一看那帮小子,知道自己今天收获后,羡慕嫉妒恨的表情。

不行,不能接着想了,再想就憋不住笑出来了。

沈厚还是要脸面的,笑出来失礼丢人的事情他干不来。

姜澈亲切地送沈厚到镇子外的路上,两人依依惜别。

沈厚骑上马,扬鞭出发之前,对姜澈建议道:“姜兄你气度不凡、才学天授,以予之间,日后肯定能成就一番功业。”

“这小小的镇子,乃至于堂阳县、信都郡,又岂容下你?你需要更大舞台,才能施展出一身的才学,才有实现抱负的机会。”

姜澈笑一笑无奈道:“沈兄说的很有道理,可是,我的情况沈兄也知道,不得不暂时先留在这里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