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儒门为圣 > 第16章 代课老师

第16章 代课老师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儒门为圣!

姜澈心中感叹,什么叫人情冷暖?这就叫人情冷暖。

这名衙役名叫孙清,在县衙当了好多年捕快,因为最近平岗镇这边聚集了大量流民,孙清又是镇上长大的,所以县尉把他派驻回来,负责平岗镇的治安。

孙清这人,以前对姜澈这样的流民都是爱搭不理的,更别提主动过来搭话了。不过他也不算坏人,没做过什么仗势欺人的破事,为维护镇上的安稳做出一份贡献。

这几天沈厚来到镇上公干,和姜澈走得很近,两人成为了好友。这一切,自然被孙清看在眼中,所以他对姜澈的态度也热切不少。

要是早点结识沈厚那样的人物,或许原来的“姜澈”就不会被人欺负死。不过话说回来,要是原来的“姜澈”没死,现在的姜澈也没有机会穿越重生。

对孙清,姜澈没啥意见。捧高贬低是人之常情,况且孙清之前也没的罪过姜澈。

伸手不打笑脸人,孙清主动跑来打招呼,姜澈没有必要给人家冷脸,开口回答:“沈兄有事情傍身,回县城了。我一个人也没什么事情做,就在镇子上随便转一转。刚才孙捕快赶走了韩老三,做了一件好事呀。”

孙清脸上挂着笑容,说道:“姜公子不用见外,叫我老孙就行。维护镇上的治安,是我的责任,韩老三那样的泼皮,我也早就看不惯了。不过他也没犯过罪,不能把人拿了,只能警告几句,把他赶走,实在叫人头疼。”

叫你老孙,以前也没见你这么平易近人。心里想是这么想,姜澈嘴上还是说:“既然如此,在下就不客气了,以后便称呼孙捕快为老孙。”

孙清的笑意更盛,又接着说:“刚才姜公子说自己闲来无事,我知道有份差事,不知道姜公子有没有兴趣?”

闻言,姜澈问道:“哦?不瞒老孙你说,我最近正在发愁没有地方安身。有什么差事,正好介绍给我。”

孙清指了指镇上学堂的方向:“学堂里的老先生昨天生了病,大夫诊治后说要修养一段时间,此案呢个养好身体。所以,现在学堂里缺一位塾师。”

“姜公子想来是一位有学问的人,完全能胜任学塾的先生。”

县衙的人力资源紧缺,像是孙清这样派驻下来的人,很多杂事都要管,在学堂选聘新老师这个问题上,他还是挺有话语权的。

镇上学堂的情况姜澈知道一些,里面的学生主要就是一些刚启蒙的孩童。

原来的老师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先生,修行一途上一辈子都没迈入格物境,走科举道路,又在中了秀才后屡次落第,仕途也走不通了,心灰意冷的情况下,就留在了镇上教书。

姜澈没做过老师,上辈子连个教师资格证都没考过。

不过给镇上孩童做启蒙先生,教一教他们识文断字,应该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

学堂除了收学生学费外,还有官府给予补贴。二者结合,在学堂做老师,待遇很好,在小镇上属于高收入人群了,又受人尊敬,社会地位高。

姜澈决定答应下来,钱不钱的事情无所谓,主要是想给镇上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不忍心看到孩子们上不了学。

毕竟老话说得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啊。

于是,姜澈稍一思考,便开口道:“既然学堂里老先生身体有恙,那我愿代为塾师。不过,还有一个问题,以我的目前身份去做塾师,是不是不合规矩?”

孙清摆摆手:“无碍。姜公子的身份问题,沈大人之前就已经吩咐过,马上就能解决,到时候姜公子也是我堂阳县的人,正好合适。”

他愿意推荐姜澈去代课,就是看沈厚的面子,其他的条件,没那么重要。

当然,他也不是瞎选的,是觉得连沈厚那样的世家公子都愿意和姜澈交朋友,那姜澈肯定是有真才实学的,不会耽误镇上的那些学童。

姜澈笑了笑:“如此便好,那就不辜负你的一番好意了。”

于是,关于去私塾代课的事情,双方就达成了一致。

孙清又询问姜澈什么时候可以上任,他去通知镇上居民到时候重新送孩子过去。要是没其他事,希望尽快一些,不要耽搁孩子们学习。

姜澈思考一番,当老师这件事,对他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成为一名光荣的——代课老师,讲不出内容事小,误人子弟事情可就大发了。

好在他还是很有责任心滴,虽然上任时间很仓促,但还是要做足准备。

姜澈在心中盘算一番提前要做好哪些事情,然后表示要留一些时间做教案,三天之后可以去学堂走马上任。

事情定下来,孙清告辞。

关于这个时代的蒙学,姜澈基本了解。他记忆中就有朔州那边蒙学的情况,到了洺州这边,情况类似。或者说,整个大黎,除了神都城(京城的名称)之外,其他地方都差不多。

用来启蒙孩童的教材,种类很丰富,有礼部和各地的教育机构编撰的教材、着名大儒的作品,还有《百家姓》。

是的,大黎也有《百家姓》,不过这一版的《百家姓》,和姜澈熟知那一版有所不同。

姜澈熟悉的《百家姓》,是在北宋初年编撰而成,所以开篇排在首位的姓是“赵”。

大黎自有国情在此,编撰者不可能把“赵”姓放在第一位。

大黎的皇室姓李,和道门的始祖老子一个姓,大黎皇室还宣称自己是李耳的后人。这件事没办法考证,大部分人并不相信,就是觉得李氏想往自己脸上贴金罢了。

然而,大黎版百家姓排在第一位的并不是“李”姓,而是“孔”姓。

没办法,儒家就是这么强横,皇帝的面子也不管用。有实力就是可以为所欲为。

道家对《百家姓》内容不满,但是负责编撰和推广百家姓的是儒家的人,人家当然不会买道家的账。

佛家不在意这个,炼体的武者更是连自己的开山祖师是谁都不知道。

不客气的讲,儒家是维持王朝统治最重要的支柱,没有之一。道门追求隐世,佛门超脱红尘,武者性情桀骜,在社会治理这一块,都无法和以经世济民为目标的儒家相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