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儒门为圣 > 第29章 新的路途

第29章 新的路途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儒门为圣!

次日,姜澈先到堂阳县城找沈厚告别。

沈厚表示两人用不了太久就会再见,过段时间他便会休年假回神都探亲,到时候再去找姜澈相聚。还有就是沈家在神都还算有些影响力,姜澈若是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沈家可以提供些许帮助。

同时,还给姜澈推荐了一家靠谱的车行,姜澈可以先在车行租一辆马车作为交通工具。这年头平民出行多乘牛车和骡车,速度略慢,胜在价格便宜。姜澈现在兜里有钱,直接租一辆马车即可,还附带着有马车夫赶车的服务。

至于出行的路线,姜澈已有规划,先由马车载他向南直行五百里到河野镇,然后剩下的一多半路程转而乘船,走水路沿河去往神都。乘船不仅舒适度要高于马车,而且行进的速度还要快上一些。

姜澈和沈厚告别之后,又去街市添置了一些物资,以备赶路时的需要。完成这些事后,最后来到车行花钱雇了一辆马车。

车夫赶着马车,载着姜澈离开堂阳县,晃悠悠地向南驶去。

此刻,没有人会想到,大黎新的时代,由此拉开了序幕。

……

神都城中。

沈家宅邸,几位中年人在堂中喝茶。

“厚儿之前送来的那篇《千字文》大家都看过了吧?”

“是的,载之建议说要把《千字文》尽快列为沈氏族学启蒙书物,我认为甚为有理,此文条理清晰、文采斐然、易诵易记,比族学中目前使用的那些启蒙文优异很多。”

“还有,文彦兄(陈克非的字)准备在信都郡内首先推广《千字文》,咱们要予以协助。”

“我同意二哥的意见。”

“我也一样。”

“另外,厚儿传信说此文的作者姜澈,他在诗词领域也颇有天赋。”

“大兄,我读过他所做的五彩诗,还有他在未入品时做的《斩妖》战诗,也甚为不错,可以让家中那些低阶子弟学习。”

“何止,刚收到消息,他又做出了一首七彩诗《赴北庭》。诗中似乎隐含着对北方战事的不满。”

“没想到姜澈年纪轻轻,就已经能作出七彩诗。”

“啧啧,敢在诗中讽刺秦党,符合我沈家的胃口。”

“姜澈和厚儿是好友,而且才华卓着,等他来到神都之后,大家多加关注,先不用去打扰。如果他有需要,务必提供一些帮助。”

沈家后院,一栋二层绣楼。

一位年轻女子正坐在窗下的桌子前,拿着毛笔,认真默写姜澈所作的《赴北庭》,写完全诗,放下笔,看着窗外喃喃说道:“杀敌立功绝不是为了封侯做官,真是一位风采卓绝的英雄啊。大哥交了一位高尚的朋友。”

西市酒楼,某个包厢中,几个年轻人一起吃饭。

“唉,沈兄已经去堂阳县快一年时间了,也就过年回了神都一趟,结果没待几天便又回去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调回来。”

“载之他人虽然不在神都,但是时常还是会给咱们传信的。这不,前些天刚给咱们发来了那首《春日赠沈执事》,今天又有一首《赴北庭》,还是七彩诗。”

“沈载之这不是在和大家通信,这是赤裸裸地炫耀,把他的名字放进了五彩诗还不够,居然还在七彩诗中留下了故事,真是不当人。”

“等到载之回来,大家一定要好好收拾他一顿。不过,他新结识的这位朋友,确实有才,短时间内就能作出几首好诗。”

“咱们若是有机会,也要和这位姜兄认识认识,姜兄不到二十岁,就能写出七彩诗,以后应该还能写出七彩甚至更高水平的九彩诗。”

“哈哈,到时候姜兄把咱们的名字放进九彩传世诗中,就该载之羡慕我们了。”

一位高痩青年点头说道:“这首《赴北庭》写进了我的心坎,当初我也想去参加报国,可惜父亲说大哥已经入了军伍,怕我遭遇不测,死活不让我再去。”

在座的几人都深以为然,他们都很喜欢《赴北庭》,对大黎的现状不满,同时对作诗直言的姜澈天然产生好感。

大黎含元殿,大朝会之上。

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气势威严,下面群臣纷纷出列奏事。

“启禀陛下,虽然旬日前苏将军已经完全收复了长城防线,将疏勒人赶回草原,但是自去年冬天疏勒南侵,朔、云二州十室九空,数郡百姓流离失所,北方与其邻近的各州郡安置大量难民相当吃力,甚至就连目前神都附近,都有一些逃难而来的灾民。倘若难民不能妥善安置,日后定会滋生事端。”户部左侍郎张慎出列上奏道。

“张爱卿所言甚是,这些百姓屡遭磨难,困顿不堪。如今北方战事已定,若是他们不能恢复安定,朕心难安。不知各位卿家有何章程?”会昌帝李纯端坐在龙椅上沉声说道。

下面的官员纷纷交头接耳,站在左列首位的秦熺给了后边官员一个眼神暗示,这个官员出列上奏道:“当下两州遭逢大难,下属各郡县人口锐减,土地荒芜,不如将那些难民全部遣送回乡安置,亦可直接补充当地户数,恢复秩序。”

龙椅上的皇帝面无表情,没有发表看法,群臣中已有人站出来反对:“不可,郑大人有所不知,目前受到兵灾蹂躏的各地,官府尚未完全恢复运转,安置回乡民众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依臣之见,不如暂且先由户部拨付钱粮,并责令各州郡安济院,收容北地流浪而至的难民,待日后根据形势发展,另行安置。”

“那就依赵爱卿所言,着户部拨付钱一百万贯,另由北方诸州开仓放粮赈济难民。”李纯似乎不想纠结这个问题,为这场争论做出裁决,还是先暂时安抚住难民,没有做进一步的决定。

关于北境的事情每次朝会都会讨论,群臣吵吵嚷嚷,一直没个满意的结果。

皇帝没有纠结于此事,另外转移话题,开口问道:“赵爱卿,今年各州书院招生大考可已准备完成?”

礼部赵尚书闻言,回答道:“回禀陛下,诸事都在按计划推行。只等旬月后开考,选拔出优秀学子。”

皇帝满意地点了点头,脸上终于是露出了笑容,勉励赵尚书说:“甚好。每年书院招生乃是头一等的大事,为国培养栋梁之才,容不得丝毫马虎,你们礼部最近一些时日,还是要同心协力多加辛劳,确保没有缺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