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重生2004创造大时代 > 第180章 知兴替,明得失

第180章 知兴替,明得失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重生2004创造大时代!

林译问:“杰瑞,听说微软有意收购雅虎?”

杨志远喝完最后一口汤,笑着说:“你这传言也未免过时了点,今年5月份微软以60亿美元收购了aquantive后,基本就没有人再讨论这个传言了。”

的确,在5月份完成了对aquantive的收购后,微软收购雅虎的可能性已经大大降低。但林译知道,微软并没有放弃收购雅虎,还会在两个月后就再次提出对雅虎的收购要约。

林译说:“微软不会放弃收购雅虎。”

杨志远一愣,正色起来,微软的确多次向雅虎传递过收购意向,但并没有像外界说的那样迫切。

杨志远问:“为什么你如此笃定微软不会放弃收购雅虎?”

林译说:“微软想要得到雅虎有太多的理由了,雅虎的搜索算法、publisher Network、Flikr、del.icio.us,都是微软迫切得到的,还有雅虎的人才、社区服务的用户数量、企业名录所带来的营收等等这些,可以说只要得到雅虎就足以抗衡谷歌。”

杨志远说:“微软的确有很多得到雅虎的理由,但说实话,雅虎没必要卖给微软。”

以杨志远所处的位置和雅虎目前的体量,杨志远确实没说错。

但他没看到的是后来的雅虎管理层频繁的变动,摩擦内耗、左右摇摆,搜索业务无法和谷歌抗衡,还接连错过了电商、视频、社交网络、游戏、微博,最终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发展快车中被甩下了车。

林译一时不知道该如何接话。

别人的企业管理,自己不好妄言。更不可能透露行业未来的走向劝他抓住机遇。

总不能说,大哥啊,有人出高价你就卖了吧?

杨志远可是雅虎的创始人,这不是劝人卖孩子?!

算了,人各有命,自有天定。

林译和杨志远都不想多谈这个话题,就岔开了。

饭后,杨志远邀请林译参观雅虎总部。

坐在杨志远的敞篷跑车里,沿着圣荷西海湾向北,一路有苹果、谷歌、雅虎、甲骨文、英特尔、惠普、微软、思科等等享誉世界的科技公司。

这些高科技企业聚集在硅谷,使硅谷成为了世界高科技聚集区的代名词,同时也是美国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国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

雅虎内部非常大,一共有15栋大楼,公司内部就像一个小城镇,设施非常完备,在里面你可以找到一切日常你想要用的东西。

每栋楼都有一个活动中心,里面有健身房、乒乓球、台上足球、桌球等,工作氛围相对轻松。

但一圈看下来,林译脑海里冒出一个词,lack vigour!

是的,暮气沉沉,没有活力!

工程师们的地位看起来不算太高,在官僚气息浓厚的老雅虎里,这些工程师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得到重视,看起来并不容易。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下午不到五点,雅虎的停车场就空了!

雅虎已经丧失了技术创新驱动力,已经不是一家内驱型公司,而更像是一家迟钝低迷的老牌互联网媒体公司。

和杨志远告别,林译在白勇翔的引荐下,见到了安卓的创始人安迪鲁宾。

安迪鲁宾是个绝壁另类,他在乎的就是变着花样创造新的科技产品改变世界,但是对商业模式和赚钱却一窍不通。

因此,他对林译在手机操作系统上各种天才般的想法,包括人脸识别之类的超前想法,让智能手机听起来更像是机器人。

要知道安迪鲁宾可是一个超级机器人迷。

和雅虎差不多,谷歌公司总部也非常大,工作氛围好,伙食也好,但要说两者之间最直观的不同在哪儿?

工程师文化!

谷歌是一个以工程师文化为主的技术导向型公司,而被大公司病缠身的雅虎,工程师们已经被官僚文化驯化成了失去进取心的工具人。

在和谷歌高层交流和参观的过程,林译一直在思考。

雅虎为什么衰落,而只比雅虎年轻两岁的谷歌却在未来持续成长为全球科技行业领军人物。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在林译看来,谷歌的成功不是偶然。

业务模式清晰和专一是谷歌持续发展的灵魂,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是驱动谷歌快速发展的两驾重要马车,核心技术专利储备是谷歌打造产业生态圈的重要利器,超前布局和引领变革则是谷歌最终能引领行业发展的重要法宝。

反观雅虎,这几点恰恰做得都很差,真是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败。

首先是17年来历换8任cEo,领导人执掌雅虎各有各的思路,导致雅虎长期来业务模式既不清晰不也专一,是雅虎走上穷途末路的根本原因。

再加上技术原始创新和应用创新寥寥无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也做得很差。

不仅不重视自己技术专利储备,还出售自己核心专利技术,导致了雅虎在整个互联网领域失去了杀手锏技术和非对称技术优势,最终让雅虎沦落为技术专利储备平庸公司,失去了利用大量核心专利技术打造产业生态圈的能力。

林译突然想到,雅虎跟诺基亚还真有点像,两者都是在即将到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迷失了方向,对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判断屡屡失准,错过了转型发展的最佳时机。

而像谷歌和平果则是找准了产业发展方向,在核心关键环节做出了超前布局,最后成为引领产业变革的领袖。

对比自己呢?

自己的产业是否能做到业务模式清晰而专一。

华译集团旗下的企业有商业地产、互联网、手机制造业和投资业务,是否也有些业务不清晰迹象?

会不会有些贪多嚼不烂?

不对!

只要自己对华译集团始终保持绝对的掌控力,凭借自己的先知,凭借自己对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把握,华译集团的发展思路并不会发生漂移和不确定,而会始终如一的清晰。

现在唯一的短板是技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