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德善县主忙种田 > 第2章 姜家三房

第2章 姜家三房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德善县主忙种田!

南山村西南坡下的葛家村、邵家村以南相邻的于家村、王家村皆临海而建,而于家村和王家村的村民都是“盐户”户籍,距这两个“盐户”村五里地就是朝廷的海盐场。

虽然食盐受国家管制,推行食盐专榷制度,但因人口大幅增长,而生产技术落后,运输水平滞后,食盐的供需缺口大,朝廷抬高盐价,使得私盐盛行。

私盐贩卖屦禁不止,这贩盐者在乡村出售“浮盐”,或是以物换盐,在无形当中促进了消费,活跃了经济市场,周边的村民也受益。

这“浮盐”和“正盐”是同一品质,价格却是“正盐”的一半,又可拿物换,另有那粗盐价格更是便宜,五六文一斤,所以这周边的村子的村民拿盐腌肉、腌菜,都不手软。

而桃花村和杏花村两村依河而建,河两边是田地,有深沟排水。桃花村田地沟渠旁边就是官道,平坦的石板路、河堤两旁栽种着杉、松、冬青、杨柳等木。

官道被南北向的乡间小路连接,两村的村民顺着官道约走一个多时辰就能到清河县城。河中有石砌的桥,长十二米,宽五米,贯通南北村落,水流平缓。

此时倚着炕墙的姜雪莲正接收着来自原主的记忆,三房祖父姜宝珍,祖母姜徐氏,有儿子三人,两个女儿,七个孙子,两个孙女。孙子辈里,大孙子、二孙子都已成亲,大孙媳妇有孕在身,四月预产期,马上就可以四世同堂了,二孙媳妇年前刚进门。

祖母姜徐氏是北山村人,也叫徐家村,心灵手巧,勤劳能干,祖父忠厚老实,不爱言语,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

姜家二老开明,子女皆成家后,两年前已果断分家,虽父母在不分家,但他们分家算小分,分家不分户,只分了土地,房产,钱财未分,因分家前各房都有手艺,手艺所得只需交公中一半,各房都有余产,因此二老跟老大过活,所留余钱待二老百年后,大儿子分半,二儿子和小儿子分半。

姜雪莲的大伯姜清显不惑之年,小名德柱,庄稼人,憨厚老实,有妻张氏,杏花村人。

老大家同样有子三人,分别是大哥姜文卫20岁,二哥姜文国19岁,三哥姜文韬16岁。

姜清显会木工,三子也皆会这门手艺,但属三哥儿最像父亲和祖父,憨厚正直手艺最好,竹编、藤编等手工制作更是会举一反三,青出于蓝胜于蓝。因三哥的性子好,与雪莲兄妹关系更进一层。

大哥儿为人圆滑,能说会道,所娶妻子也是杏花村人,物以类聚,夫妻俩都长袖善舞,虽活干得少,但很得父母喜欢。

二哥儿耿直,脾气暴,心眼好,活干的最多,因不擅言辞,得到父母的宠爱便少一些。但这仗义的性子却是得到二叔的青睐,时而被喊去陪姜清时喝两杯。二嫂也能干,实在,闲暇时也会帮衬二婶家干些家务活。

三房最出彩的自然是雪莲的爹爹姜清时,排行第二,字霜咏,号清雅,小名拴柱,样貌堂堂,读书人,颇具清隽之风。

姜霜咏十年寒窗苦读,省试后有贡士之名,但因为人过于方正,脾气耿直,仗义助人却书生气重。在姜侍郎的建议下,五年前回乡,任桃花村义塾的门馆先生,为小童启蒙,被族人尊称清雅先生。

又因他通筹算,兼任姜家二房清河县生意的不坐班账房先生。

姜清时有妻刘氏,唤燕回,比官人小3岁,南山村人,外来户,原是北方人。

姜雪莲的外祖家祖上也曾是官宦人家,只是赶上割据混战,民不聊生,眼看没有活路,便变卖家产投奔南方的亲戚来了。

姜刘氏知书达理,女红出色,与姜清时育有二女二子,大姐姜芳蕤春天生,乳名迎春,13岁,大儿子姜文宗12岁排行老四,小儿子姜文致9岁排行老五,二姐,姜芳苓,冬月生,乳名雪莲,7岁。

姜家老三姜清林,有妻王氏,有子二人,长子六哥六岁,次子七哥四岁。老三会瓦匠,与人合伙拉起一支泥瓦匠队伍。

姜王氏针线活上灵巧,惯会自己设计衣服,做出来的样子好看又新颖。日常会去县城的衣裳铺子接点针线活,挣点家用。

偶尔也有那大户人家的女眷指名让她给设计衣裳,因她一张巧嘴,时不时也有赏银下来。

姜王氏娘家爹是王家村盐户里正,一家子兄弟姐妹,属她最得宠,也最得父母看重,有岳丈家帮衬,老三家里还买了小丫鬟伺候,小日子过的红红火火。

雪莲大姑嫁在邵家村的富户,姜家子女个高,样貌好,一家有女百家求,这邵家人,却个矮,面黑额头大,样貌平凡,但家风正。邵家求娶数次,关系都走到姜清时这里,现有一女一子,女小雪莲两岁,长相倒是随了姜家人,眼大,白皙,男孩两岁,除了眼睛,皆像邵家人。

小姑嫁在位于县城东边平安镇的刘家村,育有二子,夫婿家有六个姐姐,只小姑父一男丁,家里条件尚可。

三房未分家前老宅也盖了没几年,皆因姜霜咏通过省试后,族里前后奖了七十贯,加上攒的百多贯钱都拿来盖了房子。

老宅位于村中间的位置,离祠堂三百余米,一溜十二间的石瓦房,每家三间正房,带东西厢房各两间,耳房一间。

瓦片二文一片,每家得用2万片瓦。石头自备,家具自打,房子自建。盖房子有姜老三的同行兄弟们相帮,不收工钱,管二顿饭食,除了瓦片,其余花费不多。

如今耕地省劲许多,三房买了耕牛,农忙耕地,闲时拉货、拉人去集市或去县城。

去集市两盏茶(20分钟)一人一文钱;去县城半个多时辰一人三文钱。时常也带些菜进县城卖,比去草市一斤能多卖两文钱,这一年下来也是个进项。

这两年年景好,各家都有手艺,虽说盖房子掏空了公中的银钱,但各家手中还有余银。

农闲时节犊车早晨卯时一刻出发,送人进县城。进城卖菜、卖果子、卖鸡蛋,在城里瓦市里做生意的、给别人当学徒、帮工的都跟这趟早车出发。巳时两刻这犊车就要返程,有那卖完东西的、或者进城办完事的、采购的只要是顺路的,也能拉满人返程。

分家时族里奖给的三十亩良田,加上家里原有的二十亩水田,十五亩旱田,分做四份,二老也算作一份,最后大房二份共分得35亩田地,二房、三房各分15亩良田。

大颂朝土地政策是“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国有土地虽仍存在,但只占全部土地的小比例,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国家只收登记费用。

税制简单化只收户税和地税,分摊夏秋两季征收,地税征收谷物,户税则全以现钱计算,百姓对国家的服役也可用现钱折算。

如今正是好年景,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大颂朝的子民在成熟早、抗旱力强的占城稻的基础上更是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复种在南方也被广泛推广。

姜家三房小分后,姜清时在姜员外的授意下,于西塘附近另起炉灶,重建家宅。待新宅建起后,老宅的屋舍点名给了大伯家的二哥,只带走了细软和衣服,二哥、二嫂心里自是感激不尽。

老三家也另起屋,在桃花村东山西面半山腰上坡处建了五间大瓦房带三间东西厢房,作价将老宅的屋子卖给了姜大伯。

总的来说桃花村民风朴实,路不拾遗。难道是因为现代的姜雪莲生活太不易而被带到了世外桃源?

雪莲回忆着那日的纠纷,虽说二房的七郎,并不是故意害死小雪莲,但推人下水却是不争的事实,一言不合,便害得小雪莲溺水而亡,也是相当的可恶,日后不给点小惩罚,对不起小雪莲的灵魂消亡。

姜雪莲的前身姜芳苓,因溺水而亡,现代的姜雪莲却是因为在博物馆里摸了那剖开的紫水晶,灵魂被带来这里。

而姜雪莲穿来的瞬间,因为会游泳,所以才得以从河底挣扎出水,爬上供村民挑水、洗涮的石阶而得救。

说起来姜雪莲在现代也是番茄上种田文的忠实读者,看过无数的种田文,更是学习了许多古代生存法则。更因为偏爱宋朝历史,买过诸如《宋代物价研究》《东京梦华录》《细说宋朝》等图书,尤其是稻香果子君的穿越古代之安身宝典,更是研读若干遍。

不过现如今,原身的小身板还很娇弱,姜雪莲想的是,先让“罪魁祸首”蹦跶几天,徐徐图之加以利用。

姜七郎是姜家二房二爷的小儿子,先前因着祖父过世,一大家子从东京城扶棺回乡守孝。

二房老夫人姜宁氏慈眉善目,待人可亲,自四年前返乡后住在村东头的祖宅里做起了老封君,日子过得很是舒心。

本宗晚辈喊声二伯(婶)母或是二婆婆,旁系分支恭敬的称之为太夫人。

姜宁氏对旁人的称呼不甚计较,虽然身前仆从成群,但她仍然喜欢带着孙孙们东家西家的串门,唠家常。

她喜欢热闹,可惜二月后热闹不在,自姜元德二月丁忧期满起复,官家念他在泉州的政绩使然,升任为户部右侍郎后,只留了大房的三孙一家,二房儿媳带着七孙,其余人等为了家族的荣光,奔赴各地。

姜侍郎虽然进京赴任,但不耽误他对母亲尽孝,厨娘、绣娘、养牛的师傅,南北稀奇的吃食、布料,穿的、戴的,都源源不断的送回祖宅。

而姜侍郎对家乡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更是舍得投入。对于姜清时的牺牲,他更是授意二弟,加倍补偿,所以在姜清时的新宅建造上,出钱出人出力。

姜侍郎最是注重宗祠和族人教育,外任的第三个年头癸未年就着手安排翻建族里的祠堂,扩建族学义塾。更是将北山附近的山地、祖坟附近的田地尽数买下,拨百多亩给族里受益。

姜氏祠堂经翻修后宽敞明亮,有专人打扫,两进的大院子,前院是议事厅,后院是祭祀专用,祖宗牌位、古圣先贤雕像前的供桌上,四季瓜果不断,重大节日则要摆上三牲供品,此三牲可是名副其实的大三牲牛、羊、猪。

而让现代姜雪莲刺破手指的紫水晶原石,也摆放在祠堂一角,上头捆着红布,挂着后辈写了生辰八字的生肖牌。

若姜雪莲能看到这尊紫水原石,或许能猜测到几分灵魂穿越的缘由。

若再得知小雪莲被父亲抱着进来挂生肖牌的时候,淘气的非要亲自挂,而刺破了稚嫩的小手留下的血液被紫水晶没收的话,那就更能理解了。因缘际会,有因有果。

姜氏宗祠,装饰精美,梁架、柁墩人物雕刻栩栩如生,硬山顶,灰塑龙舟脊,上施木雕驼峰、斗栱,山墙高大,石门夹,正门门额阳刻“姜氏宗祠”,下款“升平癸未”字样。

祠堂门外一左一右坐立着两尊石狮,门左侧的雄狮雕刻为两个前爪之间放绣球;门右侧的母狮被雕刻为左前爪抬起抚摸幼狮。

祠堂正面设有三个入门,中间的高大,两边低矮,中间供男人进出,两边则是妇女和儿童进出。祭祀时,只有男丁能进入后院拜祭祖先,女眷们只能在前厅等候。

进门后雕龙画凤的柱子映入眼帘,廊下柱子旁隔几米放置一口大水缸,院内栽有梧桐、松柏,寓意“栽桐引凤”“坚强不屈”,大厅上方悬挂“德行传家”的匾额,昭示着姜氏族规,德行为重。

孟子有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祠堂外院的左右厢房分别为义塾和客院,于义塾内就读的姜氏子弟学费全免,且学习优良者有表奖。六岁以上男童皆可入学启蒙,十岁上,优秀者可入县城清河书院,这清河书院也是由县内大户资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