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花丛蝴蝶 > 第15章 郎小核讲文学——弓俊俊补笔记

第15章 郎小核讲文学——弓俊俊补笔记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花丛蝴蝶!

那个时代,是文学追星的时代。说起来那个时代的文学热,现在的人们,会认为是在演绎夸张的故事。

从都市到地方,出了大名的和小有名气的作家、诗人,常常举办讲座。一个人坐在台上讲,讲自己的人生经历,讲自己的创作经历,讲自己的作品、夹杂着和别人出名的作品进行比照,讲自己的创作体会。

讲座场所在室内,往往座无虚席,门外也挤得满满的。讲座场所在室外,距离远的人听不清声音,也在认真倾听。

郎小核上的是都市A大学,他不仅是体育健儿,竞走冠军。在文学大潮汹涌,十个青年九个文学青年的时代。他不仅也是文学青年,而且,是同龄人中、文学青年中的佼佼者。

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的短篇小说《桥》,获得过都市文学奖。小说《桥》的故事情节讲得是,一个来自农村男青年,在城市打拼一天天走向成功的过程。刚到城市时,他人生地不熟,寸步难行。在身处困境时,是去是留?

他准备回去了,在火车站遇到一位和他口音相近的老头。老头小时候就来到城市,快一辈子了。虽然,混得一文不名,但是他看不起乡下那些权贵。说他们根本没见过世面,不知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老头还用秦朝丞相李斯的“老鼠论”教育他,说“宁做城市一根草,不当乡村一个人”。他向老头请教在城市生存下来的方法。老头让他伸出左手,手指蘸唾液,在他手心写了一个“桥”字。

没有办法时,找桥建桥,搭建小桥,渡自己过河。有能力了,修建大桥,渡自己过江。建大桥、小桥,就是建立自己的关系网,借力打力,帮助自己渐渐成功。

他听了老头话,一步一步,由小到大,走向了成功。成为一个大企业的负责人。

小说《桥》的故事情节感人。写了一个由草根成为大企业负责人的励志故事。”揭示了成功的秘籍是“桥”,即“关系网”。在社会大洗牌的时代,现实中,这样的真实事例很多。郎小核,经过观察分析,进行了概括和艺术润色。符合当时形势,被评为获奖小说。

现在,要大学毕业了,他发表的中篇小说《生死恋情》,都市电影制片厂,正在筹备拍成电影。《生死恋情》,来自郎小核听他班同学,讲的一个以前发生的真实故事。

农村的一对情侣,男主人公考上了大学,女主人公在农村。有消息传出,说是男主人公移情别恋,在大学和女同学搞对象了,要抛弃女主人公。其实,这是一个谣言,是别人杜撰的故事。

女主人公听到消息后,不明真相,不堪打击,服药自杀。男主人公放寒假回家,知道了情况。到女主人公坟上祭奠,边哭边回忆他和女主人公,交往的一件件往事,悲伤至极,昏死在女主人公坟头。一部现代版的爱情悲剧,感人至深,可比民间传说故事《梁祝》。

这年春节期间,都市举办“新时期作家创作研讨会”。弓俊俊,寒假放假回家过春节,知道这个消息后,作为文学爱好者,旁听了研讨会。郎小核应邀参加,作了题目为《浅谈小说和诗歌创作》的讲座。

当时,下面旁听研讨会的人多,台上灯光昏黄、台下噪音很大。弓俊俊的座位靠后,台上发言者的面部看不见,发言者的声音一会儿能听到、一会儿听不清楚。尽管这样,她仍然努力做着笔记。

郎小核作讲座时,弓俊俊只听到了作讲座的作家老师名字,和讲座的题目。对于他讲的内容,断断续续,有的听清了,有的没有听清。大致听到他说:文学要秉承时代精神,为时代服务。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脚步。做时代先锋,为时代发声。

作家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走进百姓生活,走进百姓心里。用他们的语言,说他们的事情。引导百姓心智健康,积极向上,弘扬真善美!

创作的题材、内容,要让百姓喜闻乐见。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摄取素材,然后,进行提炼,艺术加工。使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郎小核,还以他的获奖短篇小说《桥》,中篇小说《生死恋情》为例,讲述了作品的主题。

他说《桥》的主题不是否定乡村,不是推崇城市。而是,提倡一种精神,一种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走向成功的精神。也不是标榜“关系网”的力量有多么强大,而是强调,遇事要懂得寻求途径,不要因为胆怯,自己给自己设置意念假墙,阻碍前进的脚步。再一方面,强调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

《生死恋情》这部中篇,反映在乡村的信息、交通不发达的时代,人们的观念比较陈旧。男人有了好的前程,大家认为他就会成为陈世美。女主人公听信谣言不对,退一步讲,即使男主人公真的变心了,她也不至于一定要服药自杀。女权意识、法制意识、独立意识欠缺,导致这样的悲剧发生。他听到同学讲这个故事,感到女性自我的局限和不幸。通过这篇小说,呼唤女性摒弃传统的不良思想,快速觉醒。

讲到诗歌创作。他说,诗歌是文学世界的珍珠,玲珑剔透,晶莹闪光,耐人寻味,意蕴隽永。他提倡用通俗、朴实的语言,承载、运输高雅的美、深邃的思想。

他说,如果用粮食做原料,小说作品,是粮食做成的馒头、米粥,糕点;而诗歌,则是用粮食发酵,酿出的酒、醋、酱油。虽然,我们看不到粮食,但是我们可以闻到酒香、醋香、酱香。

研讨会由下午延续到了晚上。会场灯光和声音效果不怎么好,可是,台上的发言人态度谦逊,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谈体会、谈认识。讲得接地气,通俗易懂。

台下的听众,认真、仔细、全神贯注。一边听一边写笔记。整个会场,像是学生在上大课。也像是一个个老师在传经送宝。研讨、学习气氛浓厚。

研讨会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作家、老师,走进台下的听众中,和大家交流,回答大家的提问。

郎小核走到台下后,有一位年龄比他小不了几岁的女生,说他讲的内容,有些自己没有听清楚,要看看他的讲稿,补补笔记。

郎小核把讲稿递给她,问她是哪所学校的。女生说在F大学,上大二。说完,很快趴在椅子上,急忙查找、抄写。郎小核看着女生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的样子,心里感慨:文学的力量真大啊!

女孩说了声:“谢谢!”还给他讲稿。走出了会场,人流很快把他们冲散了。在回家的路上路上,女孩想起了给她借讲稿的那位那位郎小核老师,说话时的语气声音、脸上表情、眉宇间的神气,她太熟悉了。是谁呢?怎么也想不起来。

几年后,郎小核才知道,那个借他讲稿补笔记的女生——叫弓俊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