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我在三国当皇帝,被后世直播日常 > 第141章 报院构想

第141章 报院构想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我在三国当皇帝,被后世直播日常!

至于办报纸,刘景让天工院继续研究,把价格压下去,狠狠地压下去,但是不能用那种普通的拿起来就掉渣、一揉它就碎,那肯定不行。

刘景要求不多,要一种极度廉价,但是能折叠不容易烂的纸张,要大一点的。

...

刘景看了眼徐庶,又看了眼周瑜。

犹豫片刻,说道:“办报纸,孤准备建一个秦王半月报,每半个月一个周期,将这个周期内,好玩的、新奇的、孤和文人儒生写的诗作文章、王府的政策,朝廷律令等,均可上报。”

“凡秦王府管辖地区,下探要到乡、到亭,要让每个里的百姓,都能接触到孤的报纸,让他们知道,孤为了百姓,都下达了什么政令,要让他们知道,谁才是关注他们生活的人,总之最重要的就是,一方面增强老百姓对孤的拥戴,一方面也加强老百姓对政令的理解和支持。”

“将来可以扩散到大汉各地,既可以充当孤的口舌,也可以充当孤的眼线,秦王府的手,也能伸到那所谓的士族豪门所能接触到的任何角落。”

“这个机构,孤想好了,便叫做秦王报院。”

刘景紧紧盯着徐庶:“元直,你可愿意做着第一任报院院首?”

徐庶心脏一紧,热血上涌:“庶,愿为大王爪牙,总领报院,为大王尽忠。”

周瑜有些艳羡的看了一眼徐庶老哥。

刘景拉着徐庶的手:“孤知元直向往征战,但是孤可以无条件信任的,才华横溢的腹心之人,唯有你与瑜弟二人。瑜弟尚小,卿当勉励之。”

不等徐庶回答,刘景继续画大饼道:“孤也向你保证,待来日局势生变,元直定是秦王府兵马的一路总管,征战沙场、建功立业。”

徐庶坚定地一拜:“臣,定不负大王重托。”

周瑜的眼神,更酸了,若是瑜再大一些,大王会不会...

徐庶和周瑜虽然挂的都是武勋,但熟读经典,年少好学,也算是饱读诗书了,在刘景的铁粉中,算是少有的能以文人自居,干文人活计的臣子。

刘景琢磨着,以元直的本事,不出意外的话,干报社的活,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遇到报院这种,开大汉文坛先河的盛举,他徐庶自然是当仁不让,就该挺身而出,去挑起秦王报院的院首大梁。

听到刘景口中的报社,又将秦王报院的运作方式,以及职能统统掰开揉碎的讲了一遍后,二人理解了刘景的想法,既然知道了刘景开办秦王报院的最深层用意,两人都是眼睛一亮。

有了报纸,那就相当于有了和各地世家豪门、名门望族正面对抗的神器,只要好生经营,苦心发展,只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秦王府从此以后,就能像个巨人一样,傲立于天下,任凭风吹雨打,而岿(kui)然不动。

报院毕竟是首次创造出现,刘景也是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他准备等过两天,放下王者的身段,亲自跑去帮忙挑人组建框架,还要亲自撰写诗词文章,以此拉动天下人的目光。

他要以最快的速度,将秦王报院的名头打出去,把权威的字眼,和秦王报院死死的钉在一起。

因为周瑜全程参与倾听刘景的构想,一时之间,彻底心动,便一直缠着刘景,最后刘景无奈松口,将秦王报院总编的位置,给了周瑜。

“元直,瑜弟,报院,除了院首和总编,下面可以再安排一些主编和小编,以及一些下辖的专职写手、地区记者、跑腿小厮和护院。”

“写手,这个庶理解,记者是?”

刘景露出一丝微笑:“来,孤与你二人,展开说说。”

“记者,就是记录东西的人,这种人一定要找那种有操守和品德的...要如实记录事情经过,事有大事小事,有战事、也有朝事...”

...

“报。”

内侍小跑到殿外。

“何事?”

刘景发问。

“报,大王,各位大人现在殿外,可是请他们进殿参拜。”

刘景顿了顿:“今日之事,出的孤口,入得你二人之耳,大局未定,莫要泄露出去,只得说是孤闲来无事,搞了一点玩乐之事罢了...”

周瑜徐庶连连称是。

刘景清了清嗓子。

“请诸位大人入殿。”

“喏。”

...

殿外再次传来,纤细又清亮的唱和声。

“大王召见,众臣入殿。”

...

“臣等,参见大王。”

众臣整理端正衣服,随后恭敬地步入大殿,对着正坐上的刘景问安。

荀彧则是看到刘景身侧的徐庶和周瑜,眼中浮现一丝疑惑,但还是对着大王的两位心腹温和一笑,顺带着点点头。

徐庶和周瑜也微笑着回了一个眼神。

...

刘景色眯眯,咳咳,笑眯眯的看着蔡邕。

“蔡博士。”

刘景一开口便点名蔡邕。

蔡邕不敢耽搁,连忙出列。

“大王,老臣在。”

刘景挺直了身躯,双手放在王座的扶手上,神情庄重而严肃。

缓缓开口道:“孤曾经和老大人承诺,要为老大人在孤的封地上,建立一座文学院。”

蔡邕眼前一亮:“大王,莫非?”

刘景点点头:“孤深知,知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因此决定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首先要做的是,要让老百姓识字,再者便是传承和弘扬我大汉的文化精髓。”

蔡邕开心坏了:“大王放心,老臣在蒙学和教学上,还是有些心得的。”

刘景显示肯定了蔡邕的能力。

“蔡大家学富五车,为人师表,乃天下文人之师表也。”

蔡邕听到刘景的夸赞,瞬时一副满足的神色。

但华夏骨子中的中庸和谦逊,还是让他下意识的拱手道:“大王过誉了,臣不敢,不敢,嘿嘿哈哈哈。”

刘景接着道:“孤准备,在秦王府治下,五郡之地,包括弘农、京兆尹、扶风郡、冯翊郡、汉中郡,都开设学堂。”

“而且要下放到县城一级,孤想了想,便叫做县小学吧。”

刘景说罢,身子还向前微微倾斜了一下。

“小学的话,主要还是以识字为主,孤计划是招揽5岁往上的孩子们进学,小学为期两年,读学期间,能识文断字即可毕业。”

“两年之内,6-10岁就学的孩童,秦王府管每日两顿饭食,离家远者,准其住校,孤管他们的住宿问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