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戏侃三国 > 第246章三家归晋

第246章三家归晋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戏侃三国!

那么说司马昭对刘禅放心吗?不放心。司马昭以前不认识刘禅。对刘禅的认识停留在荒淫无道上。但是有一点司马昭很清楚,在诸葛亮死后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刘禅把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人牢牢的掌控在自己手下。魏国政局动荡不安,吴国政局起伏不断。只有蜀国太太平平,再无权臣出现。你要说刘禅是个傻子,那谁还聪明?

所以司马昭要试探一下刘禅。那是在某一年的某一天,刘禅带着蜀国旧臣去司马昭府上做客。司马昭派人安排大型文艺节目。先展示魏国舞蹈,再展示蜀国舞蹈。这时候,蜀国官员们开始了想念家乡,纷纷落泪。再看人家刘禅,谈笑风生。很多人把这个行为解读为刘禅是个傻子。事实上很明显这是司马昭做的一个局,假如刘禅跟那帮人一起哭,那刘禅的小命可就悬了。总之呢,刘禅看自己手下这帮人,简直是tooyoungtoosimple。刘禅决定和他们划清界限,省的耽误自己。

刘禅这个行为,并没有让司马昭解读为傻,而是认为刘禅无情!司马昭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亮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原文)”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司马昭是说刘禅这个人关键时刻只顾自己,不顾别人,无情无义。就算是当初是诸葛亮死守剑阁,他也能抛弃诸葛亮投降。何况姜维呢。

人家都在那哭,刘禅在那笑。蜀国旧臣恨疯了刘禅。因为刘禅无情,蜀国的武将曾集体拔刀砍石头。如今轮到这帮文臣了,砍石头不现实。那个心眼最多的郤正决定阴一把刘禅。

司马昭问刘禅,想念家乡不?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原文)。”当刘禅去厕所的时候,郤正跟了上去,告诉刘禅如果司马昭再问,就说想念蜀地,这样司马昭就会放他们回四川。

郤正是真把刘禅当傻子了。谁能相信刘禅告诉司马昭自己想回家乡,而司马昭就会放刘禅回去?根本没这个可能。刘禅如果这么说,很可能被司马昭斩草除根。况且这是什么地方?司马昭家里的厕所啊,那是必须有监控的。

刘禅一琢磨,小样,还敢玩我,弄死你。于是在司马昭第二次问刘禅是否想念家乡的时候,刘禅闭着眼,说自己很想回家乡。表情做作,演技浮夸。当群众演员都不合格,演完连盒饭都不给的那种。司马昭一看太假了,根据监控显示,这话都是郤正教他的。于是司马昭问刘禅是不是郤正让他这么说的。如果说这时候刘禅保护了郤正,那他还是悬了。刘禅那是出了名的无情啊,当场就把郤正出卖了。而且出卖郤正时,刘禅的演技达到了影帝的水准。司马昭和身边的人笑了,原文中说“昭因此大喜,以后主诚实,再不疑也。(原文)”看了吧,以为后主诚实,实际上这人不诚实啊。

后来的故事就很平淡了,司马昭身死。其子司马炎集成晋王爵位,威逼魏国皇帝曹奂禅位,改国号为晋。再后来晋灭吴,俘获吴国皇帝孙皓,封为归命侯。至此三分归一统。

总的来说,刘协、曹奂、刘禅、孙皓这些亡国之君待遇还都不错,都得了善终。那么《三国演义》这本书到底写了什么?我想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我简单谈一下我的看法。

最初的《三国演义》是什么样子,大概看不到了。我们目前能看到的壬午版也好,毛版也好,其实是反映各个时期的社会状况。就壬午版来说,更多体现出来的是一些人性的东西。比如说,在这部书里,我们看不到圣人。刘备怎么样,仁义道德,但是作者毫不留情的点出刘备的“极枭雄处”。诸葛亮怎么样,照样阴自己的队友。别管怎么说,设计烧死魏延那出确实不地道。关羽怎么样,武圣人杀颜良的时候也耍了花招钻空子。这都是作者直接描写出来的东西,很具备辩证性。恰恰也符合明朝末年新思想萌发的一种社会现象。到了毛版就不一样了,全篇弘扬主旋律。刘备就是一代圣主,诸葛亮就是鞠躬尽瘁,关羽就是春秋大义。恰恰符合清朝前期统一思想的官方强调。两版不对比着看还好,一旦对比起来,看到了毛版删改的东西。大概就能体会到清朝前期满地爬河蟹的壮观景象。

故事是一样的故事。壬午版大概是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来看待,毛版就是站在官本位的角度去描述。而我们今天再看这样一部书,其实大可不必追寻古人读书的总结,可以重新去认识一下这些书里的人物。用心思考,会有不同的发现。

对于我选的三位主角,曹操其实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人物。虽然对他的评价大多数都是虚伪狡诈,但是我们不难从书里看到曹操这个人属于高兴了就笑,难过了就哭,虽然虚伪,但是真实。与曹操是一生宿敌的刘备刚好相反,非常的不真实。高兴了不笑,难过了不哭。不喝大了绝不吐露真性情。这两个人虽然最终都成功了,但是成功的过程和方式迥异,甚至是相反。不过我看到的曹操和刘备就是一类人,只不过曹操一出道就是大太监的孙子,大鸿胪的儿子。而刘备出生在小商贩家庭。俩人都喜欢兴趣爱好都相同,只不过这些斗鸡走马的生活对于曹操来说是家常便饭,对于刘备来说是奢望。曹操的奸诈是真情流露,他从小就不是实诚人。刘备的忠厚是刻意为之,也就是说他骨子里和曹操是一样的。

诸葛亮是全书最大的主角,无可争议的男一号。诸葛亮的本事太大,大的有点超前。所以书里任何一个人都跟不上他的思路。诸葛亮所作所为绝对是一个权臣行为,之所以和其他权臣有着明显的不同,主要还是和理想有关。董卓、李傕、郭汜、孙峻、孙綝之辈抢班夺权就是为了低级趣味的享乐。曹操、司马师、司马昭是为了自己获取更大的利益。司马懿是为了保命,诸葛亮则是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搞一套新的政治制度。

中国人对政治制度的思考,其实在明朝末年已经十分兴盛。王夫之的《宋论》其实已经开始了对君主制度合理性的思考,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就开始了对君主制度的批判。这些新思想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大概在嘉靖年间,就有这样的社会思潮。小说里的诸葛亮,在位期间努力打造了一个虚君政体。在这个政治体制下,皇帝作为国家元首,但是不参政。诸葛亮作为首相,掌控着国家机器的运转。然后问题就来了,诸葛亮这套体制,最终没有以法律的形式落实,所以随着诸葛亮的死亡,再也没人能撑起这个政体。诸葛亮之所以没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虚君政体,主要还是因为他没有邓艾那样的灭国之功,这也是诸葛亮玩命北伐的根本原因。

姜维同学是作者倾注了大量心血创造的人物。从性格上讲,姜维像极了赵云,是个理想主义者。在作者塑造的这些英雄人物当中,武圣关羽难免傲气凌人,诸葛亮也有阴暗的一面,锦马超也曾勇而无谋。赵云这个人物,那是找不到一点缺点的。端的是古代社会忠、智、礼、义、信完美结合的人物。而姜维就是赵云的延续,但是从本事上讲,姜维又比赵云大很多。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赵云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好冲锋陷阵的工作就好了。姜维不一样,他肩上的担子很重。诸葛亮不指望他能延续自己的理想,因为姜维的资历远远不够。诸葛亮希望姜维能保全蜀国,但是姜维都自己的定位就是北伐中原,灭掉魏国,也正是这个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定位,最终拖死了姜维。

姜维是孤独的,因为他没有朋友。最讽刺的是,真正欣赏姜维,愿意和他交朋友的人居然是他要算计的对手:钟会。人生至此,悲剧的无以复加。姜维自刎之后,魏军解剖了姜维的尸体,发现他胆如鸡蛋那么大。很多人解读为姜维这个人很胆大,其实作者只不过要告诉大家,姜维关键时刻胸口疼是有道理的,他早已病魔缠身。或许姜维跟司马师一样,得的是恶性肿瘤。姜维和诸葛亮其实是表现了制度的重要性。同样是个昏君,诸葛亮的虚君制度可以带着国家正常运转,百姓不至于饿肚子。但是换成君主制,以姜维的大才,也难以把国家领上正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