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戏侃三国 > 第251章大权

第251章大权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戏侃三国!

孟达得信后犹豫不能决断。司马懿则暗中率军进讨,亲自率军日夜兼程,八天后就抵达新城城下。吴、蜀派出援兵解救孟达,被司马懿部拦阻于西城的安桥、木兰塞等地。此前,诸葛亮曾告诫孟达加紧防范,不要上当,孟达写信给诸葛亮,认为:“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等到兵临城下,孟达惊叹神速。

太和二年(228年)正月,司马懿兵分八路攻城,攻十六天,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魏军入城,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司马懿回军,仍驻宛城,奖劝农桑,禁止浮费。南方吏民心悦诚服。

过去,申仪久在魏兴郡,专威弄权,擅自借皇帝名义刻制印信,私相授予。孟达被杀之后,申仪自生疑虑。当时各郡郡守见司马懿克敌制胜,纷纷奉礼祝贺。司马懿听之任之,并让人向申仪暗示也来祝贺。司马仪乘机将他收捕,送往京师。

可以说,司马懿平灭孟达之战,先是多方误敌,使其心怀疑虑,然后待其未发,准备不足之时,迅速围城,取得了全胜。在进攻新城的同时,还派出两路人马对于增援新城的吴蜀部队厄险阻击,保证了战役的胜利。

风雨228年

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这一年其实一点都不和平。从年初到年尾,都充满着杀伐和血腥。

从司马懿迅速平定孟达开始,接着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甘肃西和县西北)。当时,从汉中北进,有两个方向四条通道。一个方向是出秦岭入关中。在这个方向上有二条通道:一是出秦岭子午道,进入关中;二是经秦岭褒斜道,出入斜谷,进入关中西部;这二条通道谷长路险,均有栈道,大军行动比较困难。另一个方向是往西经阳平关进入陇山,在这个方向上有二条通道:一是出阳平关,经故道、散关,进入陇东;一是出阳平关,经武都、建威到陇右的祁山出天水。这二条通道道路较远,但略为平坦。诸葛亮不用魏延以奇兵出子午谷直逼长安之计,而是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可以说年初,在西南、西北边境,曹魏都取得了胜利。但是到这年的8月,形势发生了逆转。

事情可以追溯到这一年曹真平定西北之后,4月,曹睿从长安巡幸回到洛阳,应该在这时召见了司马懿,询问平定吴蜀,先从哪个下手?

司马懿说:吴国。他们一直以为我军不习水战,因此,敌人敢于散居在东关,而且直接提到了东关:“吴历曰:诸葛恪作东关,魏军距之,恪令丁奉等兵便乱斫,遂大破北军。历阳郡图经曰:东关,历阳县西南一百里。”),大凡攻击敌人就要直捣其腹心,那么,夏口(武汉,有争论)和东关就是吴国的腹心。如果命令曹休在东面向皖城,吸引孙权东去增援,我则南下夏口,就一定能把孙权击破。于是,曹睿深以为然,下令两道伐吴。

本来的计划是把曹休作为诱兵,调动孙权回救,主力应该是司马懿的西路军,乘虚进攻夏口。

然而,以后的事情发展成曹休在东路的孤军奋战,直到贾逵前去救援。

这时期的司马懿在做什么呢?

甚至连司马懿在这一年统兵南下夏口都没有记载,好像这次进军行动,仅仅是曹休个人受到吴国鄱阳太守周鲂(其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周处)欺骗,擅自攻击皖城的行动。其实不然。

但是,透过史书上的蛛丝马迹,我们看到了一点端倪。

太和二年,帝为二道征吴,遣司马宣王从汉水下,休督诸军向浔阳。贼将伪降,休深入,战不利,退还石亭。军夜惊,士卒乱,弃甲兵辎重甚多。

详细说明了当时是兵分三路进攻吴国,当西路司马懿向江陵,中路贾逵从西阳(今河南光山西南10公里)向东关(关隘名,今安徽含山西南30公里处的濡须山上,安徽巢县南),东路曹休向皖城(今安徽潜山),但是当曹休得知周鲂要投降的时候,要求再向南深入吴地接应从西南面前来“投降”的周鲂,曹睿为了保证有足够的兵力深入,就要求贾逵和曹休合兵一处,但是曹休并没有等到贾逵的到来,当曹休发现受骗以后,仗着兵精粮多,与陆逊在石亭(今安徽舒城境)展开大战,败逃至夹石(山名,今名北峡山,在今安徽桐城县北)。与此同时,当贾逵到达东关的时候,发现这一战略要地,并无吴军,贾逵立即意识到,此时的吴军一定全部抽调到打击曹休的前线了。乃部署诸将,水陆并进,行二百里,得生贼,言休战败,权遣兵断夹石。诸将不知所出,或欲待后军。逵曰:“休兵败於外,路绝於内,进不能战,退不得还,安危之机,不及终日。贼以军无后继,故至此;今疾进,出其不意,此所谓先人以夺其心也,贼见吾兵必走。若待后军,贼已断险,兵虽多何益!”乃兼道进军,多设旗鼓为疑兵,贼见逵军,遂退。逵据夹石,以兵粮给休,休军乃振。

周鲂传,陆逊传等对这一战都有详细的描述,可以说是赤壁之战黄盖诈降以后东吴又一次成功的诈降。

这次战役的失败,直接原因在于曹休轻信敌人,孤军深入,导致大败;

其实,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这次曹魏的军事行动,本身战略重点太分散,三路大军,三个目标,各自为战。而吴国则是集中兵力,全力围歼曹休一部。

这一战的结果是魏国的第一军人大司马曹休“惭愤”而死亡。

听说曹休战败,就在这一年的年底,诸葛亮写了后出师表,开始了第二次北伐,出散关,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西南),当时驻守陈仓的是将军郝昭,攻打二十多天未破,军粮吃完,另外张郃部队从方城召回,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总体上说,228年的这四次大战,曹魏三胜一负,可以说成绩还不错。

诸葛亮几乎自己没有什么喘息,也没给魏国什么喘息,就又卷土重来,立马于第二年(229年)的春天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北伐。这次,诸葛亮的战略目的,不再企图一下子占领陇西诸郡,而把目标缩小到消除汉中西部隐患,很快蜀军就占领了处于汉中西部的武都、阴平,并在那里驻扎了军队。魏将郭淮企图救援,被诸葛亮出兵威胁后方,郭淮不得不退却。这次北伐以蜀国占据了2个人烟稀少、处于崇山峻岭之中的魏郡为结束。你掐我,我也要掐你,到魏太和四年(230年),魏进封曹真为大司马,成为帝国的第一军人;进封司马懿为大将军,成为帝国第二军人;进封远在辽东的公孙渊为骠骑将军,(名义上的称号,也是为了羁縻公孙渊而已)。都给你们升官了,该为国出点力了吧,到了这年的秋天,魏国命令曹真从北路长安出发,从子午谷南入;司马懿从东路宛城出发,溯汉水而上,进攻汉中,约定两支大军在南郑(今汉中南郑县)会合。结果,老天不作美,连日大雨滂沱,那时候也没水泥路,更没高速,在平地是一片泥泞,在崇山峻岭之中,时时出现泥石流险情,栈道断绝,这雨一下就是30多天,战斗力已经丧失一半了,即使曹真一心为公,与士卒同甘共苦,部队的粮饷不足,把自己的家财也拿出来分发给将士,但是,那雨下的却似乎没有停止的迹象,而且是从天而下的瓢泼大雨,不能不影响全军的士气。结果,这次出兵根本就没看到蜀兵的影子,自己来个千里大游行,20多万人来回瞎跑了几千里,洗洗露天雨,又回原地了。

太和5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开始了第4次北伐,这次北伐有几个看点:一是首次用木牛流马运送军粮;二是因为在这年的3月曹真去世,司马懿首次作为主帅正面与诸葛亮对垒;三是司马懿一直尾随诸葛亮而不敢逼近;四是诸葛亮在退却的时候,设伏兵用弓弩射杀张郃;五是,李严被废黜,诸葛亮独揽蜀国大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