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清穿之计划书 > 清穿之计划书 第42节

清穿之计划书 第42节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清穿之计划书!

皇家书院属于随着皇帝的步伐而行进的书院,天寒则在京城皇城之中专门开辟的皇家书院上课,天热则在早已建好的避暑山庄旁边的皇家书院中上课。

皇家书院开办以来已有十几个年头,从蒙古王公带着试探派出子弟到现在不需要通知就来者众多,足见书院在蒙古的受欢迎程度。

其实对于蒙古王公们而言,到书院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不定时的见到康熙皇帝,表现突出的话更是可以直接被阿木古朗汗记住,虽然对于大部落来说,并不怎么稀罕一个额驸的名额,但是生存在大部落夹缝里的小部落就不同了,一个公主本身就是一个来自阿木古朗汗庇护。

对于皇室和宗室的格格们而言,书院本身就是一个给了她们一个看看外面的世界的地方,而在书院一霸茉雅琪彪悍作风的带领之下,书院对于皇室和宗室的格格们而言,又不仅仅是一个看看外面世界的地方。

至少,在和一群来自蒙古的少年们同窗过后,她们不再认为远嫁蒙古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在书院里,格格们不再穿着只适用于宫廷的旗装,而是身着便于行动的骑装——感谢四阿哥当初为了便于干农活的设计,书院的校服全都是这些便于行动的模式,简直让来到书院就可以撒欢的小朋友们激动坏了——她们不用学习那些不实用的东西,甚至在茉雅琪的带领下,开始习武健身。

不要以为十二岁以下的小朋友们打群架就很厉害了,实际上,十二岁以上的同学们才是可怕,他们这群人可不仅仅是打群架,而是不定时的约架,为了不出太大的意外,导致被书院的先生们发现以致叫家长,惊动大佬,每次还会做简单的防护,正常课程之中比赛马,比射箭更是谁也不认输。

可以说,书院里面的格格,在蒙古王公子弟眼中绝对是处于两极分化的,她们是大部落眼中避之不及的母老虎,小部落眼中翘首以待的救星。

经过这十几年的婚嫁,这些皇室宗室的公主郡主们下嫁蒙古各地,其中很有一些是自己看对眼的,她们同样身处蒙古,天然形成了同盟,互相之间互为帮扶,蒙古大部落为之头疼不已,却不敢也不能拒绝来自阿木古朗汗的赐婚。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势力强大的可以拒绝,却压不住小部落们往上凑啊!小部落有了公主势力大涨,直接威胁到了大部落的老大地位,只能也在家里供个公主以平衡势力,这直接导致蒙古争相求娶,可惜,公主格格就那么多,现在书院还大搞自由恋爱(反正书院不会有非王公贵族的后代),他们求娶也不见得就能娶的到啊!

这种形势在茉雅琪掌了准格尔部大权之后更是变成了无法阻挡。

康熙皇帝都被他的女儿孙女侄女们的这种操作惊住了,到这几年,康熙皇帝的巡幸塞外纯粹就是去探亲的,因为来的全是他的这些女儿孙女侄孙女。

而来自于书院引起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皇子阿哥们的读书。

当初因为年纪的问题,和茉雅琪同年的九阿哥十阿哥以及后面出生的小阿哥全都被打包送进了书院。

这也造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皇子们,大一点的上学上的都是上书房,九阿哥以下上的全都是书院。

上书房和书院教导皇子们的其实是同一班人马,只不过换了个地方继续教书罢了,可是只因为地点的不同,小阿哥们就自行给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兄长们分成了两派,上书房派和书院派。

书院派看不惯上书房派仗着自己年纪大整天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却连群架都没打过,上过上书房的兄长们则表示,爷都是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干过的,不和小毛孩子一般见识!

不管如何,这也代表着有代沟的两群人是玩不到一起的!

而不巧的是,比九阿哥十阿哥大了两岁的已经订了婚的八阿哥刚好属于两不靠。

九阿哥十阿哥因为和茉雅琪同年,自动被茉雅琪强制的归为了自己的小弟,八阿哥也在书院成立之后彻底没有了收服两个弟弟的契机。

所谓的有一利就有一弊,小时候被抱到惠妃娘娘膝下教养的,形影单只的八阿哥自然是顺势成了大阿哥一派的,也正因为身后没有两个铁杆弟弟的支持,八阿哥对自己有了很清晰的自我认知,对大阿哥不存外心,反而让他在大阿哥被关之后避免了被坑,同时还得到了大阿哥有保留的帮助。

这也是为何在第一次废太子的时候,八阿哥被保荐了也得以保存自身的最大原因,也给了他此次入场的机会。

第100章

要说这些有资格入场争夺皇位的皇子们有什么相同点的话, 那就是对他们自己在他们共同的皇阿玛心里的位置。

大阿哥和太子在康熙皇帝心目之中是特别的,这一点是公认的, 保清、保成,这两个大阿哥和太子最初的名字就是明证。

但是就是有着这么特殊地位的两个儿子, 康熙皇帝还不是说关就关,说废就废?

一群自认在康熙皇帝心中没那么重要的皇子阿哥们难得做出了同样的决定, 那就是太子一天不倒, 他们就还是老老实实窝着吧!

嗯, 可以现在外围先发展一下自己的势力啊!

细数一下这些皇子阿哥, 简直就是人生百态的缩影。

三阿哥依然在修书,顺便修园子,在偶尔找关系不错的太子联络一下友好的兄弟情,过的悠哉悠哉, 不紧不慢。

五阿哥在朝堂之上向来没什么存在感,他继续沿袭了隐身的风格, 事照做, 存在感依然没有。

五阿哥其实其实也属于养育他处的皇子的一员, 只不过他的抚养者是太皇太后,基于上一代的复杂往事,太皇太后宫里大部分时候都是用蒙语和满语交谈,从五阿哥胤祺九岁之前只懂满文和蒙文可以知道那个时候皇宫里的蒙语满语多么的盛行。

可以说到现在, 康熙皇帝的子孙们满语蒙语得以说得这么好还要感谢后宫的太皇太后、太后以及苏麻喇姑三位老人家。

在后宫之中这一点可能是一个大优势,但是放到前朝,五阿哥胤祺这一点就成了足够明显的一个弱势, 更为重要的是,当初太子已定,太皇太后为了保证朝政的稳定,自然会对被养在她身边的这个孩子灌输不要争夺皇位的想法,现在看来,虽然不知道成功没有,但是五阿哥至少做到了表面上的无野心。

说到五阿哥,就不得不提一起他的同母胞弟两枚——九阿哥和十一阿哥,其实从康熙皇帝现存儿子的数目来看,宜妃娘娘绝对是人生赢家。

可惜九阿哥从小到大聪明绝顶,却偏偏没把他的聪明放到人们眼中的正事之上,可以说,康熙皇帝这么多儿子,能在遇上一个洋人的时候顺利交流的非九阿哥莫属,幼时喜欢学习各种知识,长大一点之后,就成了一个钻进了钱眼里的。

五阿哥对这个钻进钱眼里的弟弟最愤怒的倒不是他自己对钱的喜爱,而是他把他们的小弟弟也带到了沟里,要知道十一阿哥从小就体弱多病,是个满宫皆知的药罐子,是在被宜妃娘娘随时担心‘去了’的情况下娇养长大的,当初十一阿哥也是带着要出去看看的想法去了书院,然后身体就那么的慢慢好了起来,到现在虽然还是身不强体不健,但总算是不再被太医判定为随时可能死亡的状态了。

可以说,自从十一阿哥身体越来越好之后,宜妃娘娘就成了皇后娘娘后宫的坚定支持者。

十一阿哥喜爱并擅长画画,不管是西方的油画还是传统的国画,在他手中都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这位阿哥的画在文化圈还挺受追捧的,而让五阿哥最不满的就是,九阿哥这个钻进钱眼里的,他竟然拿弟弟的画去卖,还是每年都有固定数量的放出那种。

可惜这两个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五阿哥这个多管闲事的只能眼不见为净——十一阿哥送来的画作当然也照收!

值得一提的是,十一阿哥除了画画之外,付出了最大心力的就是学医,到现在,他的身体都是他自己在开放调理。

七阿哥身为身有残疾的皇子,办差勤勉,在兄弟之中少有出头。

身后虽然没有铁杆弟弟帮助,但是有着在朝野之上积累十几年的大阿哥的支持,八阿哥也算是春风得意,再加上他在江南士子之中越来越高的声望,不过,他本人整天对外的宣称是愿为一贤王,具体情况未知。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八阿哥胤禩的母亲良妃。

良妃娘娘能在有着众多女人的康熙皇帝的后宫里活着的时候位列妃位,就足以证明她在皇宫之中活的很好,要知道,单这一点,就是康熙皇帝的元后赫舍里氏的亲妹妹死后被追封为平妃的赫舍里氏也没有做到。

至于被人以讹传讹的什么魅主上位,就更是无稽之谈,追其出身的话,良妃的父亲所在的辛者库可不是人们所以为的什么罪人的归属地,辛者库是一个按功能命名的地方,实际上是包衣的一部分,只不过负责的是后勤部分罢了。

作为正经的上三旗之镶黄旗的包衣宫女,当初的良妃根本就用不着去勾引,事实上,康熙皇帝那么多女人,基本上都是正经选秀出身,只不过有的是直接秀女,有的是宫女,而在一个没有禁欲思想的皇帝面前,宫女根本不敢不能也不会拒绝来自皇帝的宠幸罢了。

至于什么良妃早年身份不高以致八阿哥被送往惠妃处养育,这确实是事实。

其实,看看康熙皇帝的皇子们,从亲娘是包衣出身的四阿哥——被当初还是贵妃的皇后娘娘抱养,八阿哥——被惠妃娘娘抱养,十二阿哥——被苏麻喇姑抱养。

可以说,皇宫里面的低位嫔妃生下孩子抱养到有权利养孩子的嫔妃处,这是很正常的,也就无所谓因为这个有什么低人一等的想法,能成为五妃之一,良妃娘娘不至于想不明白这个。

再有,经常有人觉得八福晋郭络罗氏对良妃娘娘多有不敬,这一点,身为皇宫资深人士的苏莹可以肯定的告诉你,这是不可能的。

不说良妃娘娘的位份问题,单说能被安亲王府养出来嫁入皇室的郭络罗氏,她可能那么蠢吗?又不是天天见面,再怎么不喜欢讨厌看不起,也不至于一个请安的功夫都装不下来吧!

可以说,八阿哥不管是仕途还是上进,都不曾受到良妃的连累,甚至还因为他身为良妃之子而受益颇多,毕竟清朝后宫的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可不是说说而已。

八阿哥胤禩因为被养在惠妃处,所以天然的就被归属为了大阿哥一系,大阿哥被训斥被□□被否决了皇位继承权的资格,他也只能转而支持八阿哥。

但是这两个人年龄真的相差较大,兄弟情有多少值得怀疑,而大阿哥之所以默认支持八阿哥也只是因为,除了老八,他没有其它选项。

沉迷赚钱的九阿哥,沉迷旅游的十阿哥绝对是让康熙皇帝也为之挠头的存在。

其实真说起来的话,有着一个来自蒙古的福晋的十阿哥绝对是真正的被康熙皇帝定性为富贵闲人的对象。

十阿哥对此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旅游都是游的光明正大,可惜的是,嫌弃京城呆着拘束的十福晋盯上了十阿哥,带着两三岁的弘暄跟在后面也开始了出京之旅,十阿哥能怎么办?只能妥协,一路上,两个人没少正面刚起来,感情倒是慢慢好了不少。

十二阿哥胤裪,母亲万琉哈氏和良妃一样出身包衣辛者库,幼时养育在苏麻喇姑身旁,十二阿哥是一个比较倒霉的人,这个倒霉指的不是其他,而是他的后院,自他成婚之后,他的后院的争斗之激烈是所有兄弟之中首屈一指的,明面上他有三子一女,可惜的是除了一女,三子无一幸存,更不用说其它没有幸存下来的孩子,这几年,十二阿哥对他的后院也是有点心灰意冷。

苏培盛负责的后院故事汇,在胤禛面前的版本,简直是极尽详细的描述了十二阿哥后院残酷的子嗣之争,简直重新刷新了胤禛对女子的认知,每次见了这个弟弟,胤禛的态度都是少有的温和。

十三阿哥十四阿哥自蒙古支援姐姐茉雅琪之后,算是初露峥嵘,康熙皇对他们的成绩也给予了肯定,可以说,在众多皇子之中,除了几个幼年期的皇子,最为受宠的就是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

近些年,康熙皇帝对老臣们越加优待,对于已然成风的贪腐更是视而不见,可以说,这些贪腐之所以会越演越烈,也是康熙皇帝纵容出来的。

清朝现有的官员制度是继承自明朝的同时加入了满汉双尚书的特点,满清刚刚入关之时,可以说因为手上没有那么多人手,直接连明朝的基层官员也接手了,经过顺治和康熙两朝六十多年的努力,虽然中间多有波折,但是康熙皇帝现在可以很自豪的说,他已经让主要官员的位置上坐满了满人出身的官员。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即使现在康熙皇帝对李光地非常倚重,身边得用也是汉臣张廷玉,但在朝政之上,尤其是封疆大吏的选择上,更多的还是选择满人担任,而对待满人和汉人之间的官司,也是多有偏袒满人。

这一点从刚刚发生的噶礼、张伯行之争就可以看出,张伯行本人是曾经被康熙皇帝亲自赞扬过的清廉之官,可是在两人有了争执的时候,康熙皇帝可以说毫不犹豫支持了噶礼。

第101章

满清的天下是在征战之中得来的, 在局势已定之后,满清从征战天下转为治理天下之后, 才开始在满人之中培养内政人才,最为出名的纳兰明珠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

其实相对于庞大的基层汉人官员群体, 满人官员确实属于稀缺产品,只不过, 这些稀缺产品占据了清朝官员的上层罢了。

康熙皇帝也更为相信这一部分人。

康熙皇帝对于汉人官员和满人官员两极分化的态度, 让汉人官员多出清廉——实在是你不够清你就无法活下去——也让满人官员有恃无恐。

可以说, 在满人官员的心目中, 只要他们不参与皇子之间的争斗,他们就不用担心来自于皇上的雷霆之怒,这一点在富察马齐以身试法的验证之下,更是让所有人信服不已。

除了这些满人官员, 还有一部分人深受康熙皇帝的信任,正是以曹寅为代表的这些包衣。

而造成此时贪腐成风的严重情况的正是这些人, 胤禛当初在向康熙皇帝提议的建立银行体系之中, 有那么一点就是专门针对这种自上而下的贪腐的, 当然了,康熙皇帝为了他安稳地晚年生活,拒绝了这个提议。

经过了仓促而突然的一废太子,康熙皇帝在二废太子的问题上自然不会马虎对待, 经过长久的思考,最终筛选出了太子一派贪污敛财作为突破点。

在胤禛被康熙皇帝指派着参与进了调查太子一派的贪污案的时候,刚好有闲暇的苏莹带着难得休沐的弘易、乌日宁贵, 抱着正是对什么都好奇的弘昭上街去了。

弘易虽然身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对整个北京城的认知却和刚来没几年的乌日宁贵处于同一水平,这一点对弘易的打击是巨大的。

苏莹对于儿子的教育向来是之要求身体健康三观正确,其它那些就由着他阿玛教导,以及他自己的兴趣来,所以她对于两个小男孩对于大街上的向往采取了放任的态度。

为了让两个孩子玩得尽兴,她还专门找了个茶馆,进去坐着等。

这歇脚的茶馆自然不是随意找的,而是处在大街正繁荣处,能在繁华处开得起茶馆的人自然不是普通人,正是三阿哥的福晋。

三福晋开的茶馆自然不是一般的茶馆,这个茶馆虽然只是个喝茶的地方,却有三层之高,一层为普通人皆可进出,二层以上就必须身份足够,有一定才名或功名才能上去了,这个方案还是当初应三福晋文雅的要求,苏莹从脑子里面掏出来的,没想到古人对这一套还挺追捧的,有了这个规定以后那是来者云集。

至于三楼,在二楼有学识的文人多了起来之后,三福晋突发奇想的把这里弄成了一个藏书的地方,采用换书的方法,在几年之内让这里的藏书越发丰富了起来。

作为一个武功高手,苏莹此次出行自然没有带多少人,除了海燕之外就是几个侍卫,然后侍卫还跟着两个毛孩子随身保护去了。

苏莹熟门熟路的抱着孩子从贵人通道上了二楼。

二楼虽然分为了贵人和文人两个区域,但是一般来说,文人一方总是客满,而贵人一方总是空置。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当初本来是把三楼做为贵人区域的,可是因为三福晋的突发奇想,也只能后退一步了。

说是同处一个层,中间却用从房顶吊下竹帘形成隔断,这些竹帘被人以巧手编织成了各种或美丽或文雅的纹路,简直让文人墨客爱不释手,有好一些文人来这里就是冲着这些巧夺天工的竹帘来的。

他们所不知道的是,这些帘子是特殊的帘子,贵人坐在对面的话,可以将他们的一举一动皆收眼底。

贵人区域临街,看的是人生百态,文人区域临着的是一个园子,园子内部春夏秋冬各样美景齐聚一堂,在京城这个喧闹之处也算是难得的一个休憩之处。

这样的安排刚好也符合双方的需要,也算是各取所需。

相比对面的简朴文雅风,苏莹坐着的地方的风格就是以舒适为主,整个贵人区就是一个大空间,躺椅,铺满了所有地面的羊毛地毯,各种点心果子干,还有端茶倒水满足一切需求的小姐姐,从这些细节就可以看出三福晋没少来这里消磨时间。

人呢就是一种不能念叨的生命,苏莹刚想到三福晋,三福晋就带着一个小姑娘上来了。

苏莹抱着弘昭从躺椅上起身,还没上前行礼呢,三福晋董鄂氏就上前一步一把拉住了苏莹的手,笑呵呵的道,“你这个稀客怎么舍得从雍王府出来了?和卓,快来见过你四婶婶,还有你弘昭弟弟。”

和卓,也就是诚亲王府的二格格欢快的上前给苏莹行了礼,苏莹冲海燕伸手,海燕递过来了一个精美的荷包,苏莹接了,放到二格格的手中,“好久不见二格格了,这又长高了,也漂亮了,见面礼,拿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二格格对于四婶婶的作风也很熟悉,都没看自家额娘,欢快的上前直接就把荷包拿到了手里,还不忘好奇的问一句,“四婶婶,这一次是什么?”

苏莹这些年过年发压岁钱也好,平时见到小朋友也罢,最喜欢派发各种金银制成的可爱小锞子,这种小锞子每年都会有不同的款式,比如今年是各种十二生肖的动物,明年就是代表了十二个月的花朵,更绝的是,这些或金或银的小锞子各个不同,简直是让一众小朋友爱不释手,甚至有小朋友以收集出自四福晋之手的小锞子为志向,可惜这小锞子每年一更新,他又很快超出了十二岁,不在被派发小锞子的年龄之内了,简直扼腕至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