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清穿之计划书 > 清穿之计划书 第71节

清穿之计划书 第71节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清穿之计划书!

苏莹敲了敲桌子,“穷人家会愿意的。”

八福晋皱眉,“富人家的女孩子,咱们就不管了?”

苏莹无奈的解释道,“就是这些穷人家的孩子,我都是用钱来诱导,富人家谁家缺这么点钱?你觉得怎么样?”

八福晋思索良久,才道,“我也在庄子里呆过,知道那些人赚钱的艰辛,这样看来的话,确实是可行的,可是为什么咱们要扣下那另一半给攒嫁妆,全给她们让她们自己攒不就好了?”

对于这个问题,苏莹直接反问道,“你怎么保证她们拿到了自己的辛苦钱回家之后不是给了父母,或者补贴家用?”

“……”八福晋语塞,她确实不敢保证,甚至像四嫂说的就是事实。

在这个家产最后都是男子的时代里,家里有点钱都是给男子找个好媳妇,而女子,只有小有资产的人家才会给女子置办像样的嫁妆,很多女子甚至只是买件新衣服就算是嫁妆了,这是在农庄的时候她亲眼所见的。

微微叹口气,苏莹看向窗外,道,“留一部分钱,留一份体面的嫁妆,识字识数,只是把被裹上的脚放开,我想,这个选择题应该不是那么难。”

八福晋也想明白了,拍了下桌子,“四嫂你想怎么做?我郭络罗氏听你的。”

苏莹忍俊不禁,“弟妹爽快,这事吧,想要做的好,做的成功,还是需要一些准备的,嘎珞一起来吧!”

第一件事就是找一些手艺高超的木匠来,来做什么呢?来研究怎么把纺织机给提高一下,苏莹没想过要发展蒸汽机什么的科技产物,在华夏这种与天地自然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下,现阶段最多也就发展一下水力纺织,但是这些都是以后的事,苏莹的目标就是把纺织机做的更好用,同时规格相同。

这些要求对这些浸淫木工一辈子的木匠来说自然不是什么大事,以前他们并不是不能改进,只是没那个必要罢了,现在有人出银子,他们就让苏莹充分认识到了什么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看着眼前的这个操作简单,需要人数少,并且织出来的棉布非常细密,少有瑕疵的织机,苏莹严重怀疑她以前被人糊弄了,最可怕的是,这东西稍微动一下某个机关,就连苏莹让人送来的羊毛,丝绸都可以织一下,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听了她水力织机的想法,还给她演示了一下如果她想搞水力织布机了,这东西完全可以胜任!

是谁告诉她的古人不聪明的?是谁说几百年后的工业文明才是最伟大的?真应该让他来到这里看着这个全木制机器感觉一下脸疼不疼!

第158章

研究出来了更好用的新型纺机织机, 苏莹心中就有了底,接下来就是建工厂以及对外招人了。

在通州建厂确实是一个好的选择, 这里离京城近,地价不高, 水上交通方便,因为要在这里呆上一段时间,苏莹直接大手笔的把通州到京城的路又给修了一遍,算是水陆交通双管齐下,织出了布,也不愁卖不出去, 就是真卖不出去,不是还有船队嘛!生意遍布五湖四海的苏莹就不愁手里的东西有卖不出去的。

感谢这个时代的产能低!

招人是从七八岁的年纪开始招, 别说什么用童工之类的,在这个你不用她, 她就得在家里裹着小脚干所有能干的活的地方,还不如试试把她们招进来, 看看能不能把这些孩子的脚先放开了。

招工启示写好了,还要宣传, 在这个时候就体现出身居高位的好处了, 苏莹只是吩咐了苏培盛, 苏培盛三天之内就让整个通州境内都知道了有贵人招女工做工的消息。

在知道要建的是一个纺织为主的纺织厂之后,本来还存疑的人们就一哄而散,苏莹意料之中的,留下的大部分都是还没嫁人的少女以及带着孩子的母亲, 其中少女们为的是自己,母亲们为的是孩子,还有少部分的母亲为的是自己。

不过这些人都被一条挡在了外面,那就是招的人必须有一双被放开的可以奔跑的脚。

虽然让很多人失去了机会,但是,想要扭转世人的普遍认知就是要这样,给一锤子重击,反正她们也不见得真正需要这个机会,这只是对外宣扬一个认知,那就是你可能因为裹脚而失去一种可能,在这个不能大张旗鼓的反对裹脚的情况下,也只能这样宣传一下了。

这些人离开之后,每天都有人兴冲冲的来询问,然后失望而归,这让到现在都没看到人的八福晋心焦不已。

“四嫂,咱们这不会招不到人吧?”

苏莹正在查看工厂的建造情况,闻言看向八福晋,“嘎珞,咱们的工厂都还没建好,新型织机纺机也还没造出来,为什么要着急呢?”

这又不是很久以后,干什么都要考虑租金问题,这工厂可是被她直接买下来了,再加上因为是郊区,还是以很低的价格买了下来,白菜价都还嫌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莹那是一点也不急的,总要给那些人一个慎重考虑的机会啊!她至多是能保证到她这里的人不会后悔。

苏莹有时候感觉自己挺坏的,虽然是以做好事为目的的,但是这过程绝对会让很多人不情不愿还要往下跳!只希望不要被人在背后骂就好啦!

苏莹的工厂造的很大,分生活区工作区,以及休闲区三部分,最主要的是,苏莹给自己造了个大大的办公区。

其中各种材料用的都是最好的,就连窗户都是安的普通老百姓没见过的玻璃窗,厂房外土地上都铺上了青砖,生活区工作区休闲区都用长廊连接,修厂房的时候,买的地上的树,除了建房子的地方,一棵没砍,还又种了不少,至于剩下的空地,苏莹觉得完全可以发挥一下特色,种菜种水果,充分利用了。

两个月的时间,把房子建成之后,让人十里八乡的宣传,组团在这工厂参观了几波,随后在这工厂大门外开始继续招工。

在工匠们往工厂里送纺机织机的时候,总算是招到了一批合格的人选,八福晋专门拉着苏莹去看,看着一群穿着明显是大人的衣服改出来的衣服的小姑娘被各自的母亲拉着怯怯的站在那里,负责检查的丫鬟有些不敢让两位福晋看那些看着还有些扭曲的,明显是刚刚被放开没多久的双脚,这当然是拦不住的,八福晋和苏莹看到那一个个脚不成脚的小脚丫不禁都有些沉默了。

这些孩子的脚其中有一些变型的格外严重的明显是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裹脚的,也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长好。

招好了人,接下来就是简单的培训,苏莹按照自己的思路来,给这些孩子进行简单的识字识数教育,而老师就是最开始收的那五个孩子。

这五个孩子被春华接收之后,就去老老实实的开始学习,学的很简单,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而已,但这也够了,被扔到工厂里和一群小姑娘一起学纺织。

作为小老师和小姑娘们一起,她们也不觉得烦———和一群同龄人在一起可比和一群大人在一起好多了。

为了方便管理,工厂要求这些小姑娘住宿统一管理,一个月有两天的休息时间,不过,在工厂里的吃住都是不用她们父母操心,这让奔着赚银子而来的父母们可高兴坏了,能学到东西,还管吃住,他们还不用付出什么,这不就是让人帮着养孩子嘛!

唯一的要求是不给孩子裹脚,对于饭都吃不饱的他们来说,裹脚本来就是为了增加婚嫁市场的受欢迎度,他们当然知道只要有银子就可以把姑娘嫁出去,反正这工厂里的女孩子这么多,大不了他们内部消化得了!

在这里学东西,就是学汉字和数学,数学要求不高,会加减乘除就够了,这些孩子都是七八岁往上的年龄,说成熟不成熟的,但是都是苦日子过惯了的,到了这以前只在外面路过的地方,为了不被退回去,自然是让干什么干什么,没想到还有机会学这些只有富人家男孩子学的东西,自然是倍加珍惜,成果最后也很不错的。

在这个时代,家里有纺机和织机的人家都是属于普通人家的中等水平,能来到这里做女工的,家里都是没这东西的,自然也无从谈起会纺线织布,让她们学这个在她们眼里的金贵东西她们个个都是认真的很。

对这一群孩子,苏莹最担心的是她们坐不住,识字识数要求不高,对于这些七八岁以上的孩子来说不难,出乎意料的是不管是教的人还是被教的人都还挺认真,还专门抽出时间挤在一起在地上写写画画,把没被要求的写字也练到不缺胳膊少腿的程度。

等她们初步学会了认字,纺织技术也学的不错了,大批量的羊毛、棉花也运到了,工厂终于开始开工,一群小萝卜头站在大大的纺机织机前一脸认真的样子还真是挺让人心酸的。

这个以生产布匹为主的厂名叫莲华布厂,之所以叫莲华,是因为人们喜欢把裹出来的脚叫三寸金莲,既然如此,这群眼见着脚丫子会超过三寸的,干脆就叫盛开的莲花好了,取其谐音莲华,很应景。

这个布厂以每个人纺出织出的布匹来计数给月钱,布匹的质量当然是第一位,相对的,做坏了,也是要扣钱的,八福晋曾对此颇有微词,但是在面对着那些刚开始成堆的被织坏的无法处理的布匹的时候,她只能沉默。

虽然这东西是她和苏莹出的银子,但是坏的太多了,超出预支,就达不到让这些孩子自己养活自己的目的了,这样看来,提高质量势在必行。

不管如何,这个布厂终究是慢慢的步入了正轨了,当这些孩子拿着条子从银行里得到了自己的一半月钱,签好自己的名字的时候,那种无以言表的兴奋,让她们恨不能跑回家好好炫耀一番,可能不多,但是确实是她们挣出来的第一笔钱啊!

本来只是对能让里长帮着宣传的人有信心对那气派的厂房有信心的家长们,看到自家姑娘真的带了银子回来,所有的人第一件事就是出去显摆去,狠狠的出了一口被人嘲笑要有个大脚姑娘的气。

哼——大脚姑娘怎么了?大脚姑娘能赚银子回来,赚的银子不比一个壮年男子差,这就够了,他们姑娘要是这么下去,他们都要舍不得把姑娘家出去了!普通人来求娶,他们还看不上呢!

至于被扣下的据说以后他们姑娘出嫁的时候做嫁妆的那些钱,他们不是不眼红,不过,自古以来,民都是怕官的,让他们去和能开的起那么大一个工厂的贵人去理论,他们是没那个胆子的。

在这些孩子回家之前,苏莹专门让春华传下话去,让她们开个会统一一下思想,在把银钱给父母之后,重新要回来至少三分之一做私房,不管用的是什么方法,如果要回来了,那以后就照着现在的比例发月钱,要不过来,以后就再扣下三分之一做嫁妆。

这些孩子虽然不解其意,但是大部分回去之后也就是完完整整的转述而已,大部分孩子的父母心里再恨,嘴上骂的再厉害,手上再舍不得,最后的结果,整整齐齐的全都给了三分之一做私房,就是私下嘱咐姑娘多给家里买些东西。

面对着八福晋不解的目光,苏莹笑了笑,总不能说,她就是想让这些孩子不要有完全奉献精神吧!她们想的本来就是改变这些孩子的人生,她们背后的家庭本来并不在计划之内,改变了也好,但是不代表着她能眼看着这些孩子把本来没什么太大要求的父母给养大了胃口,人这种生物本来就是拥有的越少,需求越少,拥有的越多,需求的越多的生物。

当然,让这么些孩子手里有太多的钱确实不太好,所以,苏莹直接通过曹颙在江南找了些刺绣、印染、织布等等各方面的人才来,给她们高薪,让她们在这个厂子里做师父,教导各种技能,她们手中的钱就用来做她们师父的一部分月钱好了。

甚至为了避免这些人有藏私,苏莹甚至还每样都聘请了几位,然后拼徒弟,给奖金!

结果如何,也只有几年后再看了!

第159章

对于裹脚的问题, 苏莹撒下一把种子, 能催生出什么样的植物,能不能开花结果,她自己也不知道, 但是, 有些事,确实是值得尝试的。

苏莹在通州呆了足足五年,这五年不仅仅是苏莹让很多女孩子避免了裹小脚命运的五年, 也是胤禛努力发展银行的五年。

在这个时间观念很慢的时代里, 五年时间,胤禛把银行沿着通州发展到了杭州,开办了数十家的银行,可以说, 让银行的业务遍及在大运河上谋生的方方面面, 采取的业务方式和后世基本相同,存银子给利息, 分定期、不定期, 以及借贷业务, 不过就是一个给人利息, 就足以吊打这个时代存钱要收保存费用这一点。

有朝廷背景的通和银行也是需要一点一点的建立公信力的, 只是为了让百姓们相信存钱真的多给钱, 胤禛和曹颙就用了足足一年的时间,而为了让银行有多余的资金发展业务,胤禛算是沿着运河来来回回走访多次, 把这条运河的商业运行情况摸得比跑运河的还要清楚。

除了对农耕的情况了解的更为深入,还有对隶属商业税的坐税和关税进行了各种摸底考察,得出的结论是,需要整顿,为此还专门写了个折子给康熙皇帝。

在不是面对陪着他奋斗的人的时候,康熙皇帝的脑子还是相当清楚的,他在仔细了解了情况之后,首先做的就是统一整个大清的税收,为了这个事,考量了多方面的意见之后,把做方案的工作依然交给了太子胤禛。

如果不是这事,京城的王公贵族们几乎都忘记了他们还有个太子爷这回事,唉,这也怨不得他们,实在是这太子爷太没有存在感了。

统一税收这种事其实无非就是平衡好地方和京城的各项利益分配,想要做得好,首先要解决的其实不是官员的贪腐,而是那些不在朝廷正式发工资的公务员们。

有科举的时代特色是什么呢?是不过科举,你就没有做官的权利,在这个时代,除了官还有为数众多的吏存在,一个一个的官吏团体就组成了一个个的遍布各个地方的网络,最后成就一个国家。

这些吏除了官员自带的师爷之外,都是一些在本地根深蒂固的人占据着的,给他们发工资的是一地的县官,而真正掌握这些地方的财政收入的是这些人,可以说,除了田赋他们不敢伸手太过,其它的方面还真是他们一手遮天。

所以啊,不要小看一个地方的吏。

想要做一个吏,条件当然也是相当的高的,首先要是获得一定功名的读书人,其次要是本地人,更为重要的是除了那些大户之外,想要成为一个吏,你要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这样的好处是,不管怎么折腾,这个地方的权利还是在读书人手里。

读书人不一定就是好人,尤其是当读书人要使坏的时候,绝对是坏的让你咬牙切齿。

而在这条富庶的运河两岸,胤禛所见官吏狼鼠一窝的不在少数,各种税收繁多,种类的繁杂让胤禛叹为观止,这些收入如果是入了国库的账上,胤禛可能会好受一些,但是实际上,这些收入十有□□是进了他们私人的腰包,这就让整个大清都是他们家的胤禛格外的愤怒了。

对于这些人,他们如果铁了心的要抱团的话,你会发现在这个他们掌控的范围之内就没有什么是他们瞒不下来的,这一点是遭受了挫折的胤禛深有体会的一个事实!

苏莹的体会是,存在于这片土地上几千年的官僚体系果然不是吹的,欺上瞒下伸手拿钱简直是一个比一个优秀。

作为从小就是顶层人物,就没有受过人间疾苦,谁在他面前都是点头哈腰的胤禛,什么时候受过这种奇耻大辱这种挫折要是他老爹康熙皇帝给的也就罢了,他只能忍了,现在被这些他眼里的蝼蚁给的,他的怒火就直接遍及了整个官吏体系。

——这是苏莹观察出来得结果!

苏莹以为这就是典型得恶人自有恶人磨啦,不过,作为和胤禛是一体的苏莹认为自己还是要有点统治阶级的自觉性,为维护自己的权利地位出一份力的,所以税改她就给了建议,那就是,把这些由县太爷发工资的吏们的工资发放权收回到一起,由户部财政统一发放到个人手里——反正不是有银行嘛,看康熙皇帝的意思,他对以后每个地方都会至少有个银行是支持的,既然如此,给人发钱不是简单多了?!

只不过,现在这只有一家银行也不怎么好的感觉,没有竞争力,本来就有朝廷背景,很容易造成店大欺客的情况,不过,现在这银行还属于初创,没有那么大的问题,可以以后再想,大不了多办几个,让他们互相竞争好了。

这个建议给胤禛了很好的思路,虽然不能解决问题,却绝对是一个极好的切入点。

而其中的商业税改革更是把这一部分的税务给独立了出来,算是把县令的土皇帝生涯撬开了一个口子,税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归国库,一部分用于地方的各种事务,这样当然还是有问题的,但是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到一个地方的财政开支,再说了,这也给‘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设一个关卡,让他们不那么容易达到这个目标,也算是给老百姓减减压了。

想要有这种大动作,自然还是要让皇帝来,方案做好之后,胤禛专门回了京和康熙皇帝当面报告。

康熙皇帝通过银行搞试点一点一点的推进,明显是尝到了甜头,直接大笔一挥让胤禛继续亲身搞这个税务试点。

和银行比起来,税务绝对是一件非常得罪人的事,和国库收账不同,国库收账是有人欠钱不还,现在的税务改革要是真的做到了实处,受损的绝对是整个大清的大大小小的官僚机构——绝对不利于这些人敛财!

这是和当官发财的目的相悖的,并不是没有当官是为了给民做主的那种清官好官,只不过这种好官真的是太少了,少到什么程度呢?少到了每当出了这么一个人,皇帝都恨不得把这个人当成一个标杆竖起来,让所有人都知道皇帝欣赏的就是这样的人,而老百姓呢,恨不得把这个人的事迹世世代代的传送下去,结果就是,不仅历史会铭记,就是百姓之中,都是口口相传曾经有这么一个人,历史中清官的扛把子就是被神化到了‘日审阳间,夜审阴间’的包青天包拯。

老百姓总是希望遇到一个清官好官,可惜往往是求而不得,这一点即使是杀贪官杀的所有官员胆寒的朱元璋都表示这是一件难办的事,做为很欣赏朱元璋的康熙皇帝来说,能限制一下也是好的,只不过这种得罪人的事他是绝对不会干的,他不干,只能由他儿子去做了。

胤禛能怎么办呢?他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然后顺势问康熙皇帝要了九阿哥十阿哥做协助,本就有点理亏的康熙皇帝当然是同意了,反正这些儿子不用白不用嘛!

胤禛对于这个有给他添了几个弟弟的皇阿玛是真的很有微词,但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对面的这个又是皇帝,不仅不能表现出来,还要恭恭敬敬的磕头跪安!他在给额娘请了安,见了四个儿子,在府里修整了一两天,就带着满腹不满的九阿哥十阿哥回通州去了——是的,试点就是通州这个胤禛呆熟了的地方。

在这个地方搞试点,康熙皇帝才不担心他的儿子搞出什么新花样来,这里可是有曹颙!曹颙,这个人即使从江宁织造退了出来,也改不了他本身就是个间谍头子的本质!这一点,胤禛在把曹颙弄来的时候就知道的很清楚,但是,这也算是身为太子的他和身为皇帝的皇阿玛父子两人保持默契的一个方式了。

九阿哥十阿哥到通州也是拖家带口的,尤其是九阿哥那叫一个不情不愿,要说,他和九福晋董鄂氏经过五年前的那一场风波,总算是有了破冰的改善之旅,两人也一起生了两女一儿三个孩子了,可是两人相处起来总是不咸不淡的,九阿哥发誓,这绝对不是他的错,实在是那个董鄂氏整天对着他面无表情的,那叫什么态度?

现在有了儿子更是如此,这一次之所以带着福晋出来,还是他额娘宜妃娘娘耳提面命的提醒他,在通州的可不单单是四阿哥这个太子,还有那个太子妃。

这个他不比他额娘清楚的很吗?他这几年经常带着账本往通州跑的好不好!不过他额娘说的也是,公事也就罢了,这后院的事情确实是福晋出面比他好,再加上这些年到哪儿都带着十福晋的十阿哥,他们凑在一起刚好。

到了地方,早已接到消息的苏莹已经和八福晋一起等在那里给两个妯娌接风洗尘,这几年,几人除了年初的太后过世一起给太后守孝之外,也是少有见面,但是良好的家庭关系有时候真的是改变一个女人的方法,看看董鄂氏带着两个女儿抱着儿子,不复以往事不关己,就知道她这几年过得不错。

至于十福晋,看她依然快人快语直来直去的说话方式,也可以知道十阿哥应该没让她受什么委屈,不过也是,这些年十阿哥作为一个专业驴友,身边一起观赏美景的也只有十福晋,这一次回来给太后送葬守丧刚好被抓了壮丁,也算他倒霉了。

第160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