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过继长孙 > 过继长孙 第39节

过继长孙 第39节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过继长孙!

“喔。”曾湖庭打听着少年的背景,借着灯光也看不清少年的表情。但是他能感觉到走了许久的路,还没到目的地。

该不会陶兴根本没出事,而他被骗出来了吧?曾湖庭碰了碰靴子里的匕首,幸好他出门前带上这个,至少还有一拼之力。

正在他警惕万分时,少年说了一声,“到了。”前方暖黄的灯光破开黑暗,显眼的招牌挂在正中间,金字打底,里头的货架整整齐齐,陶兴正在店内,跟一人相谈甚欢。

“哎呀子现兄,你说的那本游记我居然没看过?实在遗憾的很。”陶兴兴奋的望着前方的青年。

被叫做子现的青年含笑道,“那本书当年家父珍藏着,如果陶兄想看,我便手抄一本,赠与陶兄。”

“那怎么好意思呢!”陶兴搓手手,“我就住在文星客栈,一定要送来啊!”他再三强调。

曾湖庭又是好气又是好笑,他走进来,拍在陶兴肩膀上,“我一路担心,陶兄你倒是逍遥,还有心思讨书看,是不是还打算住着不走啊?”

“那怎么行!”陶兴一本正经,“客栈交了银子又不会退,还是住客栈的好。”

“扑哧!”少年撑不住先笑了,紧接着书局里的跟着笑,气氛为之一松。

曾湖庭也跟着笑,然后说:“莫不是这少年唬我?我还巴巴的赶过来,要是假的,我可饶不了你。”

“这是个误会。”

“这是个误会。”

两人异口同声说,叫子现的青年做了个请的姿势,陶兴才到,“我今日到这里书局淘书,伙计告诉我又到了一批新的旧书,我便蹲在那里寻找,”他随手指着一个开间,里头是一筐一筐的旧书,摆的整整齐齐。

“然后我撞掉一本书,书撞翻了砚台,整本书都污掉了。那本书就是前朝流传已久的《观山月记》,还是吴大家亲手所写。”陶兴痛心疾首,捶胸顿足,“那可是吴大家的旧作啊!我要是弄坏了简直罪无可恕!”

吴大家便是前朝一位有名的书圣,写出过无数流传至今的狂草手书,大家都知道他不仅擅长书,也擅长写游记,不过游记没有几本作品流传下来。如果这是真迹,那堪称无价之宝。

子现接着说:“家里的伙计不懂事,光知道《观山月记》价值连城,又害怕被责罚,于是扯着陶兄不放,我得到通知赶过来才说清楚。那本《观山月记》是我临摹练习技法的,所以才会随手放在旧书里。”

“这么贵重的东西,谁敢乱放啊!”

事情的经过就被说的一清二楚,这位程子现赶到后,还了陶兴清白,又说要赠陶兴书籍,通过书籍这个话题越聊越深,详谈甚欢,还约好明日再见。

“原来如此,那我就放心了。”曾湖庭长呼一口气,“可真是吓死个人,我还担心你被扣住没法脱身呢!”

“怎么会!”程子现爽快的笑,“陶兄可是今科的考生,我可不敢大逆不道啊!”他转头道,“陶兄,既然你的同伴来了,就先回去吧。”

陶兴依依不舍的站起来,“那游记可一定要送来啊!我真的很想看!”他叮嘱再三,这才被忍无可忍的曾湖庭拖走。

外面黑黢黢的,点着灯笼都只能照亮三尺外,他们摸着黑赶回文星客栈,曾湖庭能明显感觉到,回去花费的时间少的多。

客栈掌柜在门口翘首以盼,终于等到人回来,才松气,“您要是再没动静,我就真要去找小槐巷。”

曾湖庭再三道谢,两人回房间,让小二送来洗脸的热水,曾湖庭没走,反而问:“陶兄,今天的事你怎么看?”怎么想都透着古怪。

刚才还依依不舍的陶兴变了脸色,“都算计到我头上了。”他表现的跟刚才完全不同。

“我进开间之前,眼神扫过确定那处根本没什么书本,更何况那么大一砚台?当我瞎吗?”陶兴直哼哼,“然后我不过转个圈的功夫,就把书本撞下来了?我自己完全没有任何感觉。”碰没碰到东西,一般人被接连反问都会怀疑自己,他却不会。他记忆力惊人,清楚记得自己的动作。

“后来那主家出现,东拉西扯跟我聊天,然后态度突兀的变了,和蔼又可亲我说什么都不拒绝,我就知道有猫腻,哼哼。”陶兴说完,“你这边呢?”

“我也觉得有问题,原本我是没怀疑的。不过,那少年在跟掌柜的打听我们两的籍贯和成绩,还试图给外头的人传消息,我又不是傻的,我们两都不是本地人,我便搬来一个本地人。”曾湖庭摊手,“而且,那少年带路,还故意走错路拖延时间。”

“估计是为了转变对我的态度,需要一点时间。”不然上一秒横眉竖目,下一秒眉开眼笑,是人都知道有问题。

“就是不明白,他们图什么?”曾湖庭沉吟道,“还有,他们用这个办法,坑过多少人?”

“图的东西不外乎情仇利。仇肯定没有,情就别说了,利的话,也许他们还准备了两套方案。”陶兴慢慢分析,“《观山月记》没几个人赔的起,赔不起是不是留下一个把柄?”

“但如果他们碰瓷的人家世是他们招惹不起的,是不是又会顺势说那是赝品呢?”

陶兴说出自己的猜测,“这样就是给他们留下操作的余地。”

“我们在这里说这些都是假设,还不一定对。”曾湖庭最后慢慢总结。

“总之,这次算是运气好躲过去,下次可就不一定。”陶兴摇摇头,“哎,以后我可是不敢随便再出门。考试在即,我还是窝着温书罢。”出门就是是非,可别节外生枝。

“也对,咱们还是先躲一躲,有事也不妨等到乡试后。”现在,一切事情都给乡试让路。

作者有话要说:呈州府衙温馨提示,遇到类似案件请一定要告知衙门喔!

第59章

桂花香气遍布街道时, 乡试就到了。清雅而幽静的香气,贡院外遍植金桂,一是它好看好闻, 二是它带着蟾宫折桂的好兆头。

乡试日期都是固定的,所以并不需要格外通知。而跟之前考试不同, 主考官是朝廷任命,跟呈州的衙门长官一起共同判卷。

这次一共考三场,连考九日,且在考场过夜, 所以,身体稍微弱些的学子根本撑不下来。

来过贡院好几次的曾湖庭也不由得紧张起来。乡试是很重要的考试,之前从未考过这么长时间, 学问没问题, 他倒是担心自己撑不下来。

搜夹带的军士也更加严厉,连头发都让人解下来,检查木簪有没有空心,务必不留一丝空隙,不让钻了空子。

被扯下木簪的学子们披头散发,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所幸大家都是一个模样, 没什么好嘲笑的,就当没看到呗。

重新束好头发,曾湖庭看自己的考牌,天字号的第三十八号考棚, 有好有坏吧。他记得考棚的天字号修缮比较好,缺点就是主考官就在旁边,会来回巡逻。也不是每个人被考官盯着还能保持淡定的心境, 也有人不适应会思路停滞。

还好,他想想考试的情况,早就做了练习,被人盯着如芒刺在背的感觉已经没了,他能慢慢挥笔。

在天字号考棚坐定,能远远看到圆形的拱门紧闭,那里头是判卷的考官,在考试评判期间不能出入,不能接听别的消息,只专心批改。

铜锣响一声,军士们开始发卷子。

第一场考试的内容,以《论语》《孟子》等写一文,不少于二百字,五言八韵诗一首,经义四首,不少于三百字。时间紧迫,他得到允许后立刻开始打腹稿。

刷刷刷,考场上除了来回走动的脚步,就只有翻动纸张的声音。

以《论语《孟子》做题,又叫四书题,都是乡试的常规考题。这三年来,他翻来覆去的做练习,就连梦中都是做题的场景,可以说是熟门熟路。题型在变,多年来总有重复的部分,这样他就可以把曾经写过的论调稍过变通改上去,如果是孔大人来判题,他跟中意华丽的辞藻,从朝廷派下来的考官他摸不清门路,只能用端正平和的笔调来写。

几乎一整天都在跟四书题做斗争,天色擦黑他才写完。

第二天他略过了作诗题,反而全力开始写经义题。经义题量最多也最耗时间,如果要取舍,他自然舍作诗保经义。不过这次他运气还不算太坏,在第三天临近中午时,终于写完经义,抓紧时间写诗还来得及。

科举中写的诗又叫应试诗,要求严格的韵脚,很难出佳作,他就算改了平时做的诗,也不过四平八稳一首,只求不扣分。

写完所有题目,又誊抄检查,堪堪在快要结束考试时,他停下笔。连身边有人站了许久都没发现。

收卷,整理,然后出贡院门,此刻他万分庆幸自己选了最近的客栈,走上两步就能躺着休息,热汤热饭的伺候。消耗的精力让他很疲惫,却强行打起精神,泡了澡才睡。

不保持足够的精力,只怕第二场考试撑不过。

这一觉就睡到第二天的下午,他只觉得一身都疲乏的很,骨头和肌肉都透着酸乏,一动作嘎吱嘎吱响。

隔壁的陶兴还睡着,再睡晚上走了困第二天又起不来,他便去叫了陶兴起身。

陶兴也是乏力,两个人对面苦笑,觉得高估了自己。本来,这次他们没让家人陪伴,就是想着提前适应一下自己能不能照顾好自己,果然,没人帮把手还是很困难。

日后去京城会试又该怎么办呐!

正好下午,他们饥肠辘辘,去找掌柜的,掌柜的还备了清粥小菜,喝了暖暖的。

“您两还算起的早的,诺,还有一半人没醒呢!”掌柜常年做学子们的生意,对他们的规律摸的门清,特特让厨房备了清粥。

他们在吃饭时,果然陆陆续续有人下来,睡眼惺忪的揉眼睛,哈欠连天的叫饭。

补充能量后,陶兴凑过来突然道:“瞧,那程子现果然没敢找来。”他还特意留下地址,等着游记送上门呢,没想到等了个寂寞。

“那是他笃定以后没碰面的机会,要是碰面他必然装成忘记地址。”曾湖庭答道。

说着杂事只当转换心情,明天,第二场试就要来了。

第二场考完出考场,他觉得脚下发飘,头晕脑胀,大概是因为坐在风口,棚子里炎热,两厢夹杂,有些受不住。

幸而他带了一些常备的药丸,回去热热一剂喝下去,又发一身汗,脑子清爽不少。

湖庭想起临走前,他还信誓旦旦说能照顾好自己,现在看来脸真响。

第三场考试的内容是五道时务题,结合经学理论对时政发表看法。

单说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不难,要结合经学就让人绞尽脑汁了。要知道这些经书最少都有几百年历史,怎么可能就恰恰好的切中主题呢?少不得要偷换概念,牵强附会。

简称胡说八道。

时政题考研的是做事能力,科举成功后外放,最低也是知县,执掌一县的治安军事,如果只是个读死书的书生不懂变通,岂不是陷百姓于水火吗?

第一题,北方的孰束人时常扰边,是不是该把边界线后退三十里?

第二题,北海境经常有海盗骚扰,应该加固防线吗?

第三题,贯穿全国的水清河堤坝又冲垮了,怎么在省钱的情况下加固?

......

每一道都让人挠头,发自内心的让人疑惑,这都是些什么题目!太为难人了!

曾湖庭开始奋笔疾书,把自己的观点一一写上。边界线退一步就是无数百姓的流离失所,万万不能退。还要借着地势加固防线,利用现用的山头森林做出迷惑阵。

而海境线太过于宽广,要加固还能把整个岸边圈起来吗?不如改成在浅海边修建瞭望塔,观察近海的情况。

于是没钱修堤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尽量节省,向当地的富商募捐。

想了想,他把烧水泥的法子简单提了几句。往年堤坝都是用木材加泥土的办法加固,水势稍微一猛就泥土被冲散,就容易垮塌。而水泥取材容易也不会被冲垮,是大大的上选。

好容易写完这些,曾湖庭抬头,只听着脖子和僵化的右手咔啦啦直响。他写的投入,天色都黑了。

他抬头一看,不仅是天色黑了,身边还站了一个人挡住光线,难怪觉得黑的特别快。

穿着朱红官衣的人正如痴如醉的看着曾湖庭的考卷,看到他翻转整理恨不得自己动手。于是湖庭默默的把试卷放回原位,等考官看完再翻页。

两人颇有默契,就这么一人看一人翻,一直到天黑,湖庭点了蜡烛。

考场上一天有一只蜡烛,可以照明可以做热食,他已经写完,就拿来照明。

“哈切!”他打了个喷嚏,揉了揉鼻子,入夜后有些凉风,吹的他一抖。

考官终于看完他的考卷,默默离开。

他却裹紧身上的小被子,也顾不上一股霉味。神经一跳一跳,脑子又开始发昏,是前几天被压下去的风寒复发吗?

吸了吸鼻子,他想。

最后一晚在考场里度过,极其难熬,之前一门心思在考试上,现在只听着隔壁的磨牙声,酣声,吵的人根本没法睡觉。虽然闭上眼睛,身体根本不困,硬是熬到天亮。

然后他就觉得自己头重脚轻,更加不适。万幸的是,他已经写完题目,只等着散场。每一秒都变的难过起来,他数着心跳来计算时间。日头从东到西,晚霞漫天,终于等到铜锣响。

这时候的铜锣不亚于天籁,曾湖庭等军士收走试卷,一起身身子跟着晃了晃,眼前天昏地暗直冒金星。混沌中他应该是扶住桌子,这才站稳。

军士看着书生摇摇晃晃站不稳,他见的多了:“没事吧?”

“头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