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1982:头铁!村霸结婚我哭丧 > 第34章 尽信书不如无

第34章 尽信书不如无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1982:头铁!村霸结婚我哭丧!

爷俩也算是满载而归了,直到凌晨两点多钟才赶回家。已经用不到张盛清和张来运干嘛,奶奶和母亲开始拾掇鱼。张盛清躺在炕头,美美睡了一觉。

五月二日晴!早上,张盛清被嘎啦肉的香味儿刺激醒的。三块多就算是买的十七八斤嘎啦肉,十几枚野鸭蛋,也实在是太便宜了。

要知道这是拾掇干净的嘎啦肉,嘎啦肉需要水煮半小时,然后切丝切片爆炒,满屋子都是香味。

奇怪的是,这嘎啦肉的确是香,炖出来的鱼,就是没有昨天晚上江水炖江鱼的味道,不过也可以了。

但是野鸭蛋味道有些腥,不过那是针对张盛清挑剔的味觉而言。你瞧张清月、张清秀和张清丽三姐妹,吃的那叫一个香。

今天三姐妹都没有去上学,都等着搁家下地帮忙呢。这个时候只要是农忙假,还是很好请的,即便你是高二毕业班的学生也一样。

当张家人来到江套地的时候,这里已经聚满了人,所有人都对张盛清指指点点。

这个时代农民很勤劳,早在秋收的时候,就已经把地里拾掇的干干净净。更让人感动的是大家的好奇心,跑出几里路来看热闹。

张家三位姑姑都带人来帮忙,包括屯家的一群人,其实也来看热闹。第一次看到高中生种地,农民都纷纷过来看笑话。

一个个嘲笑张盛清:“没见过种这么多地的,没有播种机,张家几口人忙得过来么?算上姻亲也白搭,还是说雇人工?”

“你不知道了吧,他买的种子贼啦贵,两块多钱一斤,谁用得起呀。用机器播种一垧地下一百来斤种子,小二百块钱呢,会啥呀?还不把老婆本都赔没了!”

所有人都在冷嘲热讽,甚至肆意夸大播种成本,冯艳有点急了:“儿子呀,县里真的能派机器……”

话音未落,就听轰隆隆的机器声,县道上开来了一串东方红28型拖拉机!等着看笑话的村民惊呆了,过来看热闹的公社干部也惊呆了。

“哪儿来这么多的机器?这是要干嘛?”

“没听说公社有啥大动作……哎呦喂!直奔这边来了,你瞧带路的是谁?张来运!”

就算是吴成毅和其他公社干部都没想到,张盛清能搞出这么大动静。你瞧县长助理孙文丽亲自带队,带着八台机器,还有一群工人。

机器轰隆隆冲进了耕地,一台机器先耕种一点,专业的技术员调整了开沟深度播种密度下肥量之后。

一声令下:“按照这个标准调整设备,开始!”

专业人士干活就是像样,冒顿公社老百姓第一次见到大规模机械作业。张盛清拿着从张来庆那边顺来的烟,给各位师傅每人发一盒。

就听有人叫道:“东家太大方了,给的黄盒人参,兄弟们咱要对得起这盒烟!”

“妥嘞!开动!”

公家的事情,大家原本没打算太当回事。但是张家人又是递烟又是上茶的,一盒黄盒人参烟批发价一块五毛五。

比大中华批发价贵四毛二,在场的各位工人师傅,一天工资还买不起一盒烟呢。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工人们顿时热火朝天干了起来!张盛清走到孙文丽面前:“孙助理!文丽姐,小弟万分感谢!我敬您一杯水!”

嗯?张来运骂道:“叫什么?叫阿姨!一点礼貌都没有!”

老爸不懂啊!张盛清一本正经的说:“你瞧孙助理看上去不到三十岁,怎么看都不像是我阿姨,叫声文丽姐都感觉唐突了。”

少年真会说话,孙文丽笑道:“别贫嘴!你的模型我让省城的工程师看了,他们说简直是完美设计。不过模型被他们扣下了,接下来会在春城拖拉机厂生产。”

啧!亏了!要知道能被全国最大的轮式拖拉机生产基地看中,就应该多要点好处了!

似乎看穿了张盛清的小心思,孙文丽抿嘴轻笑:“后悔了么?那边承诺了,这三十垧地从种到收,全面由春拖接管,你就等着收粮食吧。另外他们还承诺,如果还有此类的发明创造,他们愿意出钱买!”

我的天呐!张盛清眉开眼笑:“多谢文丽姐!咱们一言为定,我一定帮助春拖走向辉煌……咳咳!我是说,合作愉快!”

如果按照历史轨迹,跟东北诸多重工业一样的命运,十几年后春城拖拉机厂陷入困境。好像是进入新世纪不久,春拖就破产了。

现在有了第一次完美合作,张盛清有信心,能帮春拖摆脱破产清算的命运。那可是国内农机制造三雄,实力国内领先呢。

东方红28型拖拉机高歌猛进,农民纷纷下地,查看播种效果之后,顿时看不下眼了:“这也太密了吧!”

“就是!太浪费种子了,这一垧地要多少种子呀?”

的确是太密了,这个时代种地讲究疏植,也就是说两株之间距离不少于八十公分,基本上是成年人一大步的程度。

但是在张盛清这里,就变成了小孩子一步。基本上是二十五公分,等于过去三株变成了六株。

原先一亩地一千八百到一千株,现在张盛清的地里却变成了六千株。播种密度足足提高到三倍,不过农民没有注意到。

这是最新式的精量播种,不是小农机和老式机械。几乎是洋洋洒洒的下种,这个每隔二十五公分一粒种子。

之所以敢用精量播种,是张盛清对良种的信心。更是对明天下雨的自信,可以保证足够的出苗率。精量播种节省七成种子,仅此一点就节省了很多钱啊!

另一位老农民看着花花撒化肥,一个劲摇头:“哪有这么用肥的,太败家了,这一垧地出五千斤玉米,也不够赔的。”

王大明白冷笑一声道:“五千斤玉米?去年咱们村种粮大户一垧地出多少?三千八百斤,那已经被公社树为标杆。就他种的这么密,顶天能出三千斤,不信到时候咱走着瞧。”

的确是这样,眼下粮食单产实在太低了。亩产三百多斤,已经算是高产田,这还是一千平米的大亩。

另一位老庄稼把式摇摇头,恨铁不成钢的嘟囔:“嘿嘿,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年轻人刚走出校门。还以为学点文化知识就啥都懂了,尽信书不如无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