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戏侃三国 > 第243章极点

第243章极点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戏侃三国!

邓艾还没采取行动,刘禅先采取了行动,给邓艾递上了降表。邓艾登时喜不自胜,什么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霖、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跟邓艾此时的兴奋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回想邓艾当初,因为任性和钟会赌气,走上了翻越阴平的不归路。接着赶上命好,滑落摩天岭没摔死。再接着赶上人品大爆发,江油守将马邈做了带路党。后来碰上诸葛瞻贻误战机,邓艾突破了涪城。再赶上诸葛瞻父子勇有余而谋不足,让邓艾攻下了绵竹。此时面对偌大的成都城,邓艾不用一兵一卒,居然得到了刘禅的降表。尼玛,这是灭国之功!锵锵锵锵,我手持钢鞭将你打!噫!好,我中了!总之任何语言的描述都难以表达邓艾的兴奋。

曹操怎么样?倾全国之兵还是丢了汉中。诸葛亮怎么样?几十年也没进入关中。姜维怎么样?还不是龟缩在剑阁。钟会那厮怎么样?还觉得攻下汉中牛逼?玩去!内史腾,你当初灭了韩国是什么感觉?肯定没我爽吧,韩国太弱。王翦,你灭赵国什么感觉?你也不行,你是以强胜弱。

邓艾沉醉在灭国之功的喜悦当中,殊不知这灭国之功,最终成了邓艾的杀身之祸。个中奥秘,下章再聊

三张大网

姜维和钟会在剑阁死磕。在这场冲突中,姜维信心十足,就等着钟会的大军打累了,自己再出手收拾他们。其实钟会也信心十足,他就等着蜀军打累了,自己带兵冲上去灭了蜀国。俩人就在剑阁战中,得意的笑。笑着笑着,他俩就哭了。谁想得到邓艾人品大爆发,居然灭了蜀国。

消息传到前线,姜维都傻了,一时间竟无言以对。姜维一生都以灭了魏国为己任,结果魏国没能灭了,自己的国家被灭了。对于姜维来说,理想碎了,人生碎了,一切都完了。再看姜维的部下们,各个都恼怒到了极点,甚至集体拔刀砍石。这时候姜维把部下们的情绪、动作都看在眼里。姜维琢磨人心思汉,其心可用。姜维决定用计弄死邓艾,阴死钟会,保着刘禅复国。

姜维的计谋大家都知道。但是有一点可能会被大家忽略,姜维对部下情绪的解读是完全错误的。众将咬牙切齿、拔刀砍石,嘴里还都喊着话呢:“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

这什么意思呢?都知道攻坚战和防御战是最苦的。对于交战双方来说,这都是巨大的考验。就在这种高强度对抗当中,蜀军拼死保卫的伟大领袖突然投降了。将士们拔刀砍石头并不是对故国的思念,而是对伟大领袖的愤恨!简单说老子们玩了命的跟钟会死磕就是为了保卫你这个皇帝,结果我们还没投降呢,你先投降了,老子砍死你!

然而就是这种情绪,被姜维解读成对故国的思念,于是姜维做出了大胆的计划。这个计划非常毒辣,姜维先假意投降钟会,然后利用钟会和邓艾的矛盾,假借钟会之手干掉邓艾。然后姜维忽悠钟会叛变,割据蜀地搞分裂。最后一步就是姜维干掉钟会,重新拥立刘禅为帝。大概姜维一生的才华,都表现在这个毒计上。姜维这个计谋,让我觉得十分感动。为人臣子能仗义到这个份上,还真不多见。

姜维就这样带着队伍投降了钟会。钟会正气的在军营里骂街,这哪说理去,自己攻下汉中的大功瞬间就被掩盖了。邓艾为啥没摔死在摩天岭?钟会正不爽呢,这头听说姜维来降,这回有点意思了。姜维的名头太大了,那是蜀国柱石、武侯亲传弟子。就算说他天下无敌,当时又有几个敢拍胸脯说比他厉害?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当世大才,如今拜在自己麾下,钟会甚至都有些飘飘然了。钟会对姜维那是一见如故,除了姜维本事大之外,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姜维最恨的那个人也正是钟会最恨的那个人,此人就是邓艾。既然都恨邓艾,这俩人就要联手搞死邓艾。

钟会对姜维敬仰有加,不仅没有夺了姜维的权利,还继续让他带领原部队。这时候,一个重大的问题是很容易被姜维、钟会以及我们大家忽略的。随着邓艾灭了蜀国,魏军的战斗任务都结束了。也就是说钟会这个镇西将军麾下的青州、扬州等地的部队可以等待朝廷旨意返回驻地了。同样,姜维的部队对刘禅恨之入骨,想让他们跟随姜维转这么大圈,冒这么大风险继续保卫伟大领袖刘禅,根本办不到。这就意味着,钟会、姜维二人,已经失去了对自己原部队的掌控。指望这样的部队去完成钟会的建国大业和姜维的复国伟业根本就没可能。然而正是邓艾不要命的成功激励着钟会、姜维二人。让这两个人放弃了既得利益,决定也任性一把,拿生命去赌明天。钟会和姜维结拜为兄弟,准备对邓艾下黑手。

此时的邓艾还没从灭国之功的失心疯中苏醒过来,在作死的路上开足了马力狂奔。邓艾在成都日日饮宴、夜夜笙歌,最离谱的是大封群臣。问题是论功行赏这事得朝廷做主,邓艾作为征西将军,是没这个权利的。如果说此时邓艾如果灭了刘禅全族,那么邓艾还有一线生机。关键是邓艾不仅厚待刘禅等投降派,还建议司马昭封刘禅为扶风王!这种行事作风像谁?像刘邦在关中约法三章收买民心,厚待秦王子婴。任谁解读,这都是不臣之心。

那么事实上邓艾是居功自傲,有不臣之心吗?没有。邓艾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很单纯的人,邓艾的僭越之举都是为了扩大战果,进一步灭了吴国。重赏诸将是为了激励士气继续作战,厚待蜀国皇帝公卿是为了给吴国做个样子。要说邓艾膨胀,那也是膨胀到了极点。但是他再膨胀,也没有不臣之心。虽然司马昭怀疑他,但是他也了解邓艾。于是给邓艾下了一道诏书,诏书中封邓艾为太尉,把邓艾比作白起、韩信、吴汉、范增。

邓艾一看诏书,大喜过望,认为这是作为军事圈最大的殊荣。然而监军卫瓘看出了其中的端倪,白起、韩信、范增都是受主公猜忌而不得善终的主。吴汉能得以善终,完全是他重杀伐,不顾名节。假如邓艾此时能效仿吴汉,则功成名就。如果学习那几位,就离死不远了。

邓艾这种天生的军事家,我想到了另一位,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岳飞岳武穆。打仗对他们来说就是艺术,不容许半点的瑕疵。他们不是萧何,也不是王翦,自毁名节的事绝对干不出来。他们做事的所有出发点都是围绕战争的胜利而进行。岳飞比起同僚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下场那是惨太多了。岳飞所有的冤屈都在于他没做错事,他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战争的胜利。然而他不明白,战争的胜利仅仅是他自己一厢情愿想要的,而不是皇帝想要的。皇帝要的是安全。邓艾也是一样,他在成都的所作所为除了他自身的膨胀意外,更多是为了灭东吴而铺路。但是邓艾不明白的是马上灭掉东吴只是邓艾一厢情愿的愿景,此时的司马昭要的是灭蜀和灭钟会,至于东吴,早晚都是囊中之物,不着急。

邓艾跟岳飞一样,觉得自己做的事都是为了全局,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自己没错。因此邓艾不顾卫瓘的提醒,再度给司马昭上书。邓艾这次上书的内容,真是僭越到了极点,其原文如下:

艾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宣。今蜀举众归命,地尽南海,东接吴会,宜早镇定。若待国命,往复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今吴未宾,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先此申状,见可施行。谨书。

短短百十来字,邓艾表达了以下3点意思:

1、现在时趁热打铁灭掉吴国的最佳时机。

2、来回请示太麻烦,反正我做的是利于国家的事,灭吴这事就我一个人说了算。

3、我这个人就是这样,只问对错,不讲官场那一套,自毁形象的事干不出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